首页 > 专栏 > 正文

央企在环境产业:江湖路远 山高水长

时间: 2021-06-15 09:27

来源: 绿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丽

“资源诅咒”也适用于各种组织。最近这些年,房地产公司年年嚷嚷着要转型,但是真正转型成功的非常少。为什么房地产公司转型这么难?原因就在于:之前做生意实在是太赚钱了,公司行事方式、成本结构,都是为利润率很高的生意准备的。结果就是,已经做不了没那么赚钱的生意了。

说回到央企,至少在这五年内,还只看到了对大项目的热衷,对并购的兴趣,能够将环境产业当做主业之外的支柱产业来做的还不多见。听闻一位央企人士说到环境产业,“跟公司其他业务比,太不赚钱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成气候。”进入环境产业之前的蔷薇色梦想,在现实面前很容易破碎,从行业总体工资水平可见行业整体情况(相关阅读:统计局公布各行业平均工资,环保类民企降国企升总体垫底)。

与其拥有的非常多的资源相比,许多央企在环境产业的表现不能说是非常好。也许集团资源太强大,也会使得某些央企及其下属公司失去对环境领域市场和业务的敬畏心,结果表现反而不如资源比自己差得多的公司。这里的表现包括业绩,也包括技术积淀,人才、管理等。央企的资源很丰富,但也有分配问题,如果在环境产业一直做得不咸不淡,无法以主业之外的新支柱产业立足,在集团里永远是忝陪末座,那在以后的剥离重组、产权置换中就不会有一席之地,兴冲冲地来,黯然离场的可能性也是有的。

央企在环境产业的挑战

除了“资源的诅咒”,因为自身禀赋限制带来转型的挑战,因为制度相融难度带来并购的挑战,堪称央企进入环境产业的两大挑战。

从自身禀赋上看,建筑工程类、机械制造类、工业类、金融类四类央企面对的转型挑战略有不同。重点说一下最为活跃的建筑工程类央企。

建筑工程类央企在环境产业的探索,目前看还是在原有工程施工这个主业内核的基础上进行的业务嫁接,嫁接的业务是表,内里还是以工程施工为核心,如之前的BT、随后的PPP项目等。看似进入了环境新领域,但其业务导向还是秉承能够带来主业工程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

但想让建筑工程类央企抛弃传统主营业务,转行到全新的行业领域,既不符合企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就这些工程类央企的巨大体量而言,环境产业也算不上利润率极高的领域,从业务量以及人员配备上看是极不现实的。所谓船大难掉头,说的就是这类央企的处境吧。

建筑工程类央企在环境领域只拿超级大项目,那也是因为它们家大业大,小项目吃不饱;而且大项目天然是央企的地盘。其实在任何领域它们也都只拿大项目,尤其是市政领域,其技术的单一性、规模的巨量特征和融资垫资的需求都十分适合这类企业。水环境之后,土壤修复领域也展示了类似的趋势(相关阅读:江苏环保集团拿下土壤修复大标,打开环保市场突破口)。

但可叹的是,在某一个具体行业上,包括环境产业,建筑工程类央企干工程的资金流转之轮也已经停不下来了。它们的优势是基因里自带强大的工程技术能力,但要想在环境产业有长性,还需要扎扎实实做运营、挣慢钱。它们能为环境产业脱下红舞鞋吗?

还有一个挑战是并购混改带来的制度相融问题。

自2015年中发22号文勾勒出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之后,陆陆续续出台40多个文件,形成以22号文为统领,若干配套文件为支撑的“1+N”国企改革政策体系。央企在环境产业的并购行为也是在这个政策体系内进行的。

环境产业内混改有成功案例,但实践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方面民间资本忧心即使通过混改有一定股份,也没有相应话语权和决策权;另一方面央企决策层也忧心国有资产流失、触犯红线。

央企混改的标准,一定是选择行业内头部企业,这也是它们基本上以并购民营上市公司为主的原因,即使是非上市公司,那也得是所在细分领域的准头部企业。最近三年来这方面总有几个大新闻,如中节能收购铁汉生态、国祯环保,中交建收购碧水源,三峡不断增持北控,最新的一个案例是中国能建的葛洲坝生态入主博天环境(相关阅读:博天环境引入葛洲坝生态,实际控制人拟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

并购混改无论是以什么方式合作,对双方企业均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实现互利共赢是根本目的。在相当一部分并购案例中,央企是以拯救者的面目出现的,央企进入后,民营上市公司的资金状况和融资能力得到了改善。“救命”成功后制度能否相融,管理能否提升,能否适应环境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还需要时间,需要看重组优化的结果。

最难沧海意,递与路边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江大保护、高质量发展、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环境领域不缺大政方针的指引,产业的江湖在扩大,问题在于不同的产业主体在中间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按照阳平坚博士的观点,对央企来说,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在于,在此大环境下,部分优势央企有机会快速做强做大,真正将环保产业发展成为自己主业之外的新支柱产业,部分央企甚至有机会顺势而为重塑自身所在行业的格局,真正将绿色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产业中来,从环保产业的“野蛮人”摇身一变为自身行业(如化工、电力、高端制造等)的“白衣骑士”;挑战在于,部分定位不准确、机制变革跟进不力、也无技术和人才优势的央企,将“赔了夫人又折兵”,同时遭遇投资打水漂和产业发展信心受挫的打击。

不同央企在进入环保领域的表现参差不齐,究其背后原因,是融资需求、市场开发模式、技术单一性或复杂度对应的把控力、单体项目规模大小、客户集中度和属性、自身考核目标、管理机制等多个内外要素的长短板匹配度,在不同领域的不同商业模式、不同竞争态势的综合影响下,对于禀赋不同的各类央企的不同适应性所发挥的作用。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