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破解产业“天花板”要靠创新

时间:2015-04-07 16:25

来源:E20环境平台

评论(

近日,继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要把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新兴的支柱产业”之后,国家发改委和国家开发银行随即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开发性金融支持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有关工作的通知》,加大对PPP项目的金融支持。

政策落实速度之快、文件支持力度之强,显示出经济“新常态”下,政府对加快经济结构转型的决心。利好政策的渐次出台也吹响了环保市场的冲锋号,进一步提速产业发展进程。政策利好,如何做好PPP及第三方治理,抓住机会,让政策更好的推动市场发展?是产业关注的焦点。

国际成熟的污染治理模式效果显著

实际上,包括PPP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内的很多环境产业市场化商业模式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国内参考借鉴。例如,法国、加拿大、英国等,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完备,有相当一部分的环境治理工作是由第三方企业来完成,而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也被广泛接受,治理效果显著。

据英国财政部对已经完成的主要PPP项目的调查显示,88%的项目能够按时或提前完成,并且没有出现因为工程建设超出预算而要求公共部门承担额外费用的情 况。加拿大的萨德博里市污泥处理项目是加拿大第一个污泥处理PPP项目。萨德博里市政府对该项目采取物有所值评价,即将政府传统提供模式下风险调整后的成本与PPP模式下社会资本方提交方案的成本进行比较。该评价体系创新了对PPP项目的评价方式,是目前较为流行的PPP项目评价标准。

来自法国的威立雅和苏伊士环境也都是PPP模式的实践者。威立雅于上世纪90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积极推动PPP模式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在上海、天津、哈尔滨等省市都成功实践了PPP模式。在 “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领域,威立雅也先后与米其林、燕山石化、天津碱厂、唐山钢铁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而苏伊士环境进入中国市场近40年,所承担的许多项目都是PPP模式的,目前苏伊士环境的业务已经遍布中国18个省市。

如今,中国更多优秀的环保企业已经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对先进及创新模式的探索也更加迫切。借鉴西方的环境治理经验、模式,以及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对于促进国内自身环保产业的初期发展或许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

突破“天花板”产业需要商业模式的创新

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是从目前来看,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成熟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距离李克强总理所描述的“支柱产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根本原因之一,在于国内一些排污企业还是把污染防治投入看成是企业的成本负担,环保投入缺乏积极性,因此造成产业“外热内冷”的现象,导致发展刚提速不久就遭遇了“天花板”。

要突破“天花板”瓶颈,既需要强化环境执法工作,也需要产业自身的不断创新。

在环境执法层面,加大对环境违法排污企业的惩罚力度对环境产业的发展无疑具有积极意义。惩罚力度大,将使得排污企业不得不为污染行为付费。除此之外,环境执法在“从严”的同时,还要尊重“公平”原则。客观来看,国内的很多环保标准其实并不低于国外发达国家水平,但是标准落实不力,却常使国内的环境治理陷入令政府和企业尴尬的局面。

在产业创新方面,要想让污染企业主动把治污工作交给专业企业,需要环境产业不断创新商业模式,想办法让排污企业在经济上也能尝到环保投入的甜头,主动减轻他们的成本负担,变被动为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形成新的业务和产业。

一些环境产业的标杆企业已经开始着手进行相关的商业模式升级。今年,大批PPP项目也将落地,碧水源、万邦达、巴安水务、亿利能源等上市公司都分别发布公告中标各地PPP项目订单。北京首都创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称,首创)党组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王灏在2015水业战略论坛上指出,产业进入新常态,在环保领域践行PPP模式,需要政策引导和模式创新。

对于环境产业而言,无论是PPP模式还是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内核都是让企业参与到污染治理工作和公用事业当中来,利用其专业能力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产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不仅能更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还有助于在经济“新常态”下,进一步释放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实现换档升级。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