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环境人】马放:下定决心致力于宜兴环保产业发展

时间:2015-10-16 09:28

来源:E20环境平台

作者:成苗苗

评论(

宜兴专访期间,在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组织的一次主题沙龙上,我们认识了马放------ 之前长期在北方从事研究工作,2010 年,年近半百时却毅然南下宜兴。现在的马放,已经成为很多宜兴企业家尊敬的“马老师”。

马放.jpg

马放告诉我们,2010 年夏天,宜兴环科园与哈工大共建哈工大宜兴环保研究院,在宜兴几年,他看到了宜兴强大的产业基础,以及政府对环保产业的鼎力支持,“宜兴是环保技术产业化的乐土”,对技术研究十分热衷的他,选择了常驻宜兴,这并不轻松。“我自己没有犹豫过,但毕竟长期离开家庭对妻子和孩子都感觉亏欠很多”,他对我们说。不过他的决定还是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

来到宜兴已经5 年,马放自身经历了比较大的转变。由一个学者教授转变为企业带头人,由专注于科研教学转变为产业化实施推动,思考的问题也从专注于一个学问问题或技术创新转变为为企业提供实用新技术的问题。而对于宜兴,他这样评价:“宜兴环保产业相较于其他地域,有突出的组织性和规模性,政府有规划、有政策的扶植和引导环保产业成为地区支柱产业;同时拥有3000 余家环保企业,是全国最大的环保设备制造基地。”在他的印象中,白手起家的众多宜兴企业家务实、执着、能干、吃苦耐劳,一周的采访里,我们对这些也深有体会。宜兴是中国环保之乡,环保产业的发源地。目前也是中国最大的环保设备制造基地“产业基础良好、产业集群庞大、拥有规模庞大的产业工人和一支商业能力很强的市场团队,这是宜兴毋庸置疑的优势所在。”

他认为,“整体上宜兴仍处于整个环保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以工程配套设备加工为主,在中国环保产业中占据设备制造重要环节,但是话语权不足,长期处于为北京上海的大集团打工配套的地位。”在环保产业大发展的今天,宜兴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马放看来,宜兴固然有好产品,但以低端通用环保设备居多,高技术含量、智能化、信息化的高端产品少,同时产品过于粗糙,没有精细、深入的钻研,因此,马放认为宜兴的设备生产应该力求实现常规设备的精细化、专业设备核心化、系统设备智能化。

马放认为,宜兴的环保企业相对分散,合作意识不强,力量不够集中,想要在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华丽转型,需要由政府牵头、统一监管,搭建一个除甲方、乙方之外的产业共享平台,这样的平台应该集合多种功能,整合各方资源,“将众多小企业整合成一个航空母舰。”他认为环境医院可能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环境医院也需要有急诊,应急平台需要很专业的技术和人才队伍”,而目前的学科体系中缺少真正的环境技术学科,实用技术和新工艺与实际应用脱节,很多企业急功近利,更加趋向于选择成熟的人才和技术而不愿意做技术研发⋯⋯这些问题阻碍了环保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如何为产业输送更多实用技术,如何围绕实际当中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原创性研究,打破理论和实用脱节的问题,是包括马放在内的所有哈宜研究院同事正在思考的问题。“环境问题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这不是凭借一个官员或者一个教授个人的力量就能达到的,必须集合多个团队,一个集成化的平台,发挥团队和平台的作用,形成一个有效的通道。同时环境涉及化学、安全、水、固废等多个学科的交叉渗透,优化学科建设也是必须的工作。”而哈宜研究院正在努力朝这个方向发展,这也是马放老师当时来到宜兴的主要原因。现在,他已经下定决心致力于宜兴环保产业发展,并向我们透露了他的规划:“尽
自己所能整合科研资源,为宜兴环保产业的发展输送核心技术成果;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与创新平台,支撑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引进高端技术人才,本土化培养高端实用人才。”

“宜兴环保产业要想在未来稳定发展,必须要有特色,要在国内有话语权”,马放认为,话语权或者是核心技术能力,或者是人才培养能力,或者是强大的资本。根据马放的判断,未来宜兴的特色可能是高端环保装备制造研发中心,成为实用技术和人才的集成地,搭建理论和实践结合的平台和基地,同时系统构建金融服务体系,为地区环保企业工程推广提供资金支撑,用资金撬动话语权。对于宜兴的未来,马放心怀期望:“作为环保产业发源地,过去的宜兴,被称为‘环保之乡’,未来的宜兴,要成为‘环保之都’,‘都’的概念将不同于以往,成为一个以环保装备制造研发为核心的全国性服务网络。”

编辑:成苗苗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