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城镇节水工作指南》解读

时间:2017-01-12 15:42

来源:住建部

评论(

沈建新:《指南》明确提出将供水漏损控制工程作为城镇节水改造的重点内容,明确了三方面要求。

一是改造老旧供水管网。这就要求供水企业定期对供水管道进行“体检”,全面排查管道安全隐患,努力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并将一些“老龄化”的供水管道进行报废重建,分期实施,有效减少或杜绝黄水、泄漏、爆管等不良事件发生。

二是鼓励开展管网独立分区计量管理(DMA)。通俗的讲,供水企业需要通过普查摸清“家底”,对地下的所有管道资产实现“一张图”管理,能够随时随地可以上网查询管道信息,方便共享使用。同时,对供水管道及水量分布采取“一张网”监控,能够每时每刻知晓管道运行状态,科学评价供水管道各种“健康指标”,对一些管道漏水、爆管等现象能够自动报警、准确定位、及时处置。

三是居民小区漏损控制。目前不少城市投入大量资金对市政老旧公共供水管网实施更新改造,却忽视了居民小区内部、建筑红线以内的管网改造。这就要求供水企业需要重视居民小区民生计量问题,努力打造“一杆称”工程,确保公平、公正计量,让用户明明白白消费。同时,强化小区内部管网网格化分割,理清“家谱”关系,构建总、分表系统,有效减少或杜绝供水管道“跑、冒、滴、漏”现象,节约水资源。

韩伟:近年来,不少供水企业在降低漏损方面做了积极的努力,但主要是企业自发的,主要措施在管理上下功夫,投入少,效果可持续,但见效比较慢,降低漏损的幅度也是有限的。《城镇节水工作指南》从国家层面的导向和努力,把工程放在很高的位置,提出总体目标和要求,明确提出(1)更换老旧管道、(2)推广区域计量、(3)强化小区漏损控制等措施。措施与目标是相对应的,有这样的导向,而非完全出于企业自发,就更便于企业安排项目和资金,相信企业会积极响应。

七、如何抓好城镇生活节水改造及建筑节水?

张雅君:城镇生活节水改造的出发点是在保证居民正常工作生活的基础上,避免浪费和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其中用水量较大的公共机构、公共建筑、公共区域(公园厕所等)是改造重点,此外值得强调的是,生活节水要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规范的对水质要求,确保供水和使用安全。根据《指南》,城镇生活节水改造及建筑节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抓好居民小区和公共机构的漏损控制改造。具体做法上,首先应结合二次供水设施改造,同步实施漏损管网改造;其次,根据水平衡测试或水量平衡分析的需求,健全总表和分表的匹配与分析机制,实施增设二级或三级水表的改造。第三,定期测试和检漏,严控使用环节漏损。对于居住小区,鼓励探索并建立DMA管理模式。二是做好节水器具的普及推广工作。对现有公共建筑内用水器具调查摸底,制定换装节水器具的计划并实施。鼓励老旧居民小区自主改造。新改扩建项目,严格按照节水“三同时”要求,确保用水器具全部使用节水器具。三是结合海绵城市建设,因地制宜地实施建筑或小区雨水利用工程建设。特别是生态净化或储存设施的建设或改造工作。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多年平均降雨量低于600 毫米的地区,不宜建设雨水直接回收利用工程。四是开展公共建筑或居住小区的中水利用工程或设施建设。单体建筑面积超过一定规模的新建公共建筑,具有一定规模的新建住房,应当安装中水设施,老旧住房逐步实施中水利用改造。鼓励居民家庭内部实行排水灰黑分离的一体化户内中水设施,推广中水洁厕。五是矿井水等资源利用。在资源型缺水、且有矿井水及苦咸水资源的城镇,可开展矿井水直接用于生活的利用设施建设,主要包括取水设施、输配水设施、处理设施建设等。六是循环用水。对含有空调冷却循环水、水景补水、游泳池水循环、集中生活热水循环、锅炉用水循环等系统的建筑或小区,开展水质水量平衡分析,因地制宜地开展循序利用工程建设和改造。

八、如何构建城市健康循环及再生水梯级循环利用系统?

胡洪营:《指南》提出,要通过城镇、公共机构和建成区工业企业等不同尺度、不同层面的水循环利用系统建设,推进优水优用、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提高水的循环利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取水量和外排水量,促进节水减污、城市水环境保护和水生态修复。

在城镇水循环系统构建方面。一是要树立科学、可持续的发展理念。积极推行水的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将污水和雨水视为城市新水源,构建“城市用水—排水—再生处理—水系水生态补给—城市用水”闭式水循环系统,实现再生水的多元利用、梯级利用和安全利用,促进城市新型供排水体系建设、水系和水生态修复体系建设。二是要明确核心要求,建设再生水梯级利用系统。将通过工程措施处理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后的再生水,排入人工湿地、河湖塘和城市景观水体等人工强化调控的水生态系统,一方面,作为生态补水,有利于推动黑臭水体治理,提升水环境质量;另一方面,经过自然储存和净化后再循环利用于工业、园林绿化、市政和生活杂用等,实现生态用水和工业、生活等用水的梯级利用和安全利用。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