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广州市领导视察驷马涌 点赞恒通环境“机器人环保清淤”

时间:2017-10-13 17:24

来源:恒通环境

评论(

10月13日下午,广州市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李瑾,广州市越秀区副区长卢青,广州市水务局副局长郑航桅,广州越秀区建设和水务局局长刘毅等领导,视察了广州越秀区的驷马涌清淤工程,并纷纷为“机器人环保清淤”点赞。北京恒通国盛环境管理有限公司(简称:恒通环境)首创的箱涵机器人清淤和现场泥水分离处理技术,在驷马涌清淤工程现场再次接受了实践的检验,被证明是安全、环保、有效的创新科技,适用于市政排水管网的清淤及运维管理,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1.jpg

2.jpg

中国环保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恒通环境创始人兼CEO刘许童,恒通环境下水道清淤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俊,陪同广州市领导进行了视察,并介绍了恒通环境独创的箱涵机器人清淤工法,和排水管网“四位一体”建设及专业化运维管理解决方案。

驷马涌 又称司马涌,源自广州白云山景泰坑南侧,流经桂花岗、东方宾馆、流花湖和彩虹桥等地后,于荔湾区汇入珠江西航道。驷马涌全长6.75公里、集雨面积9.5平方公里,在越秀区境内长度为3.25公里、集雨面积5.06平方公里,驷马涌出口段现有河宽10至15米左右。其在越秀区境内一律覆盖为暗涵,暗涵的最大尺寸为10.8×3米,河涌出口设有荔湾水闸,渠箱总长2.07公里,经检测,淤泥平均深度约为0.8米,最深处达1.3米,影响了排水系统的正常效用。其现状过流断面远低于设计标准,在汛期内容易发生内涝,这给渠箱沿线区域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安全隐患。

3.jpg驷马涌某段箱涵内的污泥沉积

目前,恒通环境的箱涵清淤机器人正在负责驷马涌东方宾馆至广州园林博物馆段的箱涵清淤任务,该段全长540米,工程已于9月27号开工,预计工期50天。本项目预计清淤污泥2850立方米,可大大缓解驷马涌该段的淤泥堵塞问题,提高其排涝抗灾能力。但由于只是清除驷马涌上游540米的淤泥,对于降低渠箱内水面线的效果可能不太明显,如果对驷马涌全段2.07公里进行清淤,预计可降低水面线约60公分。

4.jpg恒通环境箱涵清淤机器人工作原理图

恒通环境的机器人清淤及现场泥水分离处理技术,其功能和原理为:利用无堵塞专用绞吸机器人沿渠箱内部行走,将排水箱涵内的高浓度泥沙抽吸上来,并通过输送管输送至地面污泥处理工作站,进行污泥固化,再与污泥土壤改良剂充分拌合处理后,去除臭味,进行无害固化处理,最终送入运载车内。在清淤过程中,可以不中断、不影响渠箱的正常排水。

恒通环境的排水管网“四位一体”建设及运维管理,则包含管网普查检测、管网清淤、管网修复、管网大数据管理和专业化运维服务,可以为市政排水系统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运维管理解决方案。

5.jpg恒通环境管网“四位一体”建设和专业化运维方案

6.jpg恒通环境清淤机器人清理项目2号渠箱某处沉积的沙堆

恒通环境成立伊始,就将技术和市场定位于城市供排水领域,并投入数千万研发资金,在湖南长沙成立了全国首家下水道清淤机器人研究院。本着“人不下井、路不开挖、水不断流、泥不落地”的管网清淤养护创新工作理念,恒通环境采用自主研发的清淤机器人,填补了我国排水管道清淤疏浚事业的空白。在河北,2015年的廊坊四条方涵清淤项目,是廊坊市第一市政工程公司携手恒通环境探索全新施工工艺,开创的我国首个将智能机器人引入地下方涵的环保清淤工程,标志着工业机器人正式进入我国市政排水行业;在广东,2016年恒通环境曾圆满完成广州驷马涌某段箱涵的清淤工程,并携手中电建完成了深圳茅洲河潭头渠箱涵机器人清淤项目。今年8月,恒通环境荣膺“2016-2017年度中国最具价值管网运维装备品牌”,同时荣获了环境领域“管网运维标杆企业”称号。

7.jpg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企业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恒通环境2014年于国内首创箱涵清淤机器人,并立足城市排水发展现状,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推出了第三代箱涵清淤机器人——在驷马涌投入使用的正是恒通环境的第三代清淤机器人。针对更小口径的城市排水管道,恒通环境近期将推出最新研发的圆管清淤机器人。圆管清淤机器人将与恒通环境箱涵清淤机器人形成有效互补,共同为城市的排水系统保驾护航。

附:恒通环境管网事业部项目(部分)一览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