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es Barnard博士认为:随着人们对污水处理生物原理的加深,完全可以设计出可靠的系统实现高标准出水,即TN<3 mg/L、TP<0.1 mg/L,结合化学除磷可实现TP<0.01 mg/L。荷兰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条件适宜情况下活性污泥工艺的技术极限为TN<2.2 mg/L、TP<0.15 mg/L。上述理论,可以说为在生物脱氮除磷工艺基础上,通过优化运行管理实现极限脱氮的可能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反观我国污水处理的现状,存在很多现实的问题。排水体制不完善造成的管道破损、雨污分流不理想、工业废水混排的问题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城市生活污水特征:进水复杂且碳源普遍不足。江南大学李激教授对全国58座污水处理厂的全流程工艺诊断分析发现,85%的污水厂脱氮问题为碳源不足。这或许成为在需要执行TN<10mg/L出水标准的省市污水厂普遍采用工艺后端上反硝化滤池做保障的原因,而这也造成吨水运营增加0.2-0.3元碳源投加成本、0.004度/m 二级提升电费成本。中国的污水厂“带病运行”、低效运行成为常态。
“源头控制、生物强化、优化运行”-污水高效、稳定脱氮的良策
当前,国内高排放标准的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时间相对较短。北京作为先行地区,从地标(DB11/890-2012)发布到现在已有7年,但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提标改造建设中,具有高效稳定脱氮的运行经验较少。北控水务中部大区结合提标改造项目管理与技术经验,提出了“因地制宜是前提、便于运行是基础、二级处理是关键、三级处理是保障、投资成本是核心”的心得与建议。而李激教授通过对58座污水厂的调研分析,对碳源、内回流比、内回流溶解氧、搅拌等反硝化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运营优化建议,非常值得读者品鉴及实践。同时,对正在提标改造中的江苏,我们邀请了曾参与《太湖地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重点工业行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限值》(DB32/1072-2018)标准制定前期调研的张超,系统分析了太湖流域新一轮提标的问题及对策,希望给读者以启迪。结合多位专家的观点,我们认为“源头控制、生物强化、优化运行”是在新一轮提标中实现污水高效、稳定脱氮的良策。
未来10年污水处理脱氮技术方向
进入21世纪后,污水处理出现了重大的理念变革。污水已经不再被认为是一种废物,而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2014年初,以曲久辉院士为代表的6位专家提出了“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事业,并以“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回收、环境友好”为追求。伴随着理念的变革,减少或摒弃外加碳源的需求、降低曝气能耗、更小的占地,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开发新工艺成为当前及未来10年的技术方向及挑战。
更具性价比的碳源替代技术及产品
当前,在学术界及行业,由于无需投加有机碳源,且脱氮效率高,运行费用低,以硫等无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的自养反硝化技术成为技术工程化应用的研究热点。李激教授研究认为,与反硝化深床滤池相对比,硫自养反硝化装置处理市政废水可至少节省20%的占地面积,减少50%以上的运行费用,稳定实现出水TN<10 mg/L的深度脱氮目标。虽然此技术尚无工程化应用,但据悉一批中试项目在进行中。碳源作为污水厂脱氮普遍应用的药剂,更具性价比的替代产品也是当前市场关注的热点。北京某公司研发了一种可替代常规碳源的新型高效生物碳源BioC-1M,不仅安全性高,而且可降低15%-30%的运行成本,目前已在北京昌平、大同制药园区等污水厂得到了应用。
更具节能降耗优势的技术及产品
曹业始博士曾在JIEI举办的技术沙龙研讨中,详细阐述了各种生物脱氮技术的能耗。他指出,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相比,短程硝化反硝化可节省25%的氧以及40%的碳,厌氧氨氧化(Anammox)可节省75%的氧以及60%的碳。厌氧氨氧化自1977年由奥地利理论化学家Engelbert Broda开始探索,经过40年的发展,目前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如全球知名水务公司威立雅不仅开发了基于MBBR系统的一段式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脱氮工艺-ANITATMMox,且一直在主流PNA脱氮工艺上摸索前进。美国DC Water运行着全球最大的侧流式厌氧氨氧化工艺(DEMON®)污水处理厂——Blue Plains,也在向短程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技术(PdA)推进。而享有盛名的南非开普敦大学,开发了“外部硝化活性污泥工艺”,不仅可提升50%处理能力,且降低75%曝气需求。
而基于材料的创新、生物膜形成机理及结构稳定性方面的创新及进一步认识,新型生物膜技术也正在焕发新的光芒。全球知名公司苏伊士、Fluence、OxyMem均于2000年前后开始开发曝气膜生物反应器(MABR),并于2015年左右推向市场,目前已在国外得到了工程应用。MABR技术适合我国低C/N比和低VSS的污水特征,可直接应用于常规活性污泥法的缺氧区,通过比微孔曝气高4倍的充氧动力效率,以及带来的同步硝化反硝化及部分短程硝化反硝化作用,实现20%-40%电耗节省,并可增加30%-50%的水量负荷,稳定实现出水TN<10mg/L。现在Fluence开发的MABR一体化设备已在我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得到了普及,而苏伊士、OxyMem也已开始在中国的湖州等地开展第一个工程示范。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研发该项技术,KNOW-HOW成本降低,相信会在中国,尤其是在缺少场地,已超负荷运行且面临进一步TN提标的场景得到更快的应用。
最后,依然想用曹业始博士在脱氮技术沙龙分享中的总结作为结语。中国独特的污水特征是我们的挑战,低效运行的污水厂如何改进?“优化现有BNR流程,提高效率;探索污水含碳的高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使用外加碳源及化学品;通过行业、学术和公用事业联合加强工程研究;选择好前沿课题实行突破”,这或许是未来10年中国BNR方案的突破方向。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