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要求,中国节能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2019年1月,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支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的指导意见》,希望中国节能发挥自身污染治理全产业链优势和资源集聚能力,探索出一套市场化、可持续的系统治理创新模式,推动长江经济带环境治理取得更大成效。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在2019年集团年度工作会议上表示,中国节能被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确定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是中国节能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一仗,为抓住重大发展机遇、推进新一轮改革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参与长江大保护攻坚战,中国节能有何优势?作为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中国节能将发挥哪些作用?近日,《国资报告》记者就相关问题对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进行了专访。
中国节能总经理余红辉
《国资报告》:我们知道,参与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的企业有很多,中国节能有哪些优势,能做出哪些独特贡献?
余红辉:现在困扰长江经济带的污染问题,都是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那些具备成熟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的项目,在市场上几乎很难见到。剩下的大都是治理难度大、支付能力不足、技术要求较高的一些污染治理项目。中国节能成立于1988年,是以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为主业的央企。几十年来,即使是在石油价格最低的时候,我们也依然坚持在做节能环保方面的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节能形成了专业门类齐全、综合服务能力强大、整体诊断治理能力较强的优势,并始终坚持全面提升企业的科技能力和服务能力。面对当前的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问题,中国节能可以基于自身在节能环保领域深耕几十年的实践经验,进行梳理总结,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的商业模式,为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国资报告》:如您所说,现在长江经济带的污染治理项目大都是保本微利型,中国节能在探索新商业模式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余红辉: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离不开中国节能强大和全面的专业能力。比如在城镇生活垃圾处理方面,一个城市有若干个区县,每个区县的人口总量是有限的,垃圾产生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而根据现在成熟的垃圾焚烧发电工艺路线来看,一个区县每天的垃圾生产量往往难以满足企业正常生产运营的需要。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地方政府协商,建设公共环境基础设施,服务周边若干个县,从而满足工艺路线的需求。同时,每一个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都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障碍,就是邻避效应。我们可以和地方政府沟通,采取集约化的发展模式。比如,建立节能环保产业园区,集中处理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危险废弃物、病死畜禽等等,还可以进行污水及污泥协同处理,在园区实现能量的梯度利用和资源的综合利用,既节省了土地支出,减少了投资,也有效解决了邻避效应。这种集约化的发展方式,也为企业赢得了更多的盈利空间。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环境基础设施的溢出效应。如果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环境容量不够,其产业的发展是受限的。如果环境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则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政府可以导入新的产业,城市的人口会持续增长,而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也会相应增加。我们作为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者和运营者,自然也会有更大的发展机会。
《国资报告》:2018年5月,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明确要求,中国节能要充分发挥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并于2019年1月印发了《关于支持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在长江经济带中发挥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作用的指导意见》。这对中国节能而言,意味着怎样的机遇,又带来了哪些挑战?
余红辉:从国家层面明确中国节能在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中的主体平台作用,并下发了专门的指导意见,这将成为中国节能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的重要指导文件,也是国家对中国节能品牌和能力的认同,对集团做强做优做大,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也意味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机遇。关于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中国节能之前也有所部署和安排。不过,被明确为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之后,我们的定位和任务更加清晰了。当然,机遇与挑战并存,这将倒逼中国节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节能环保企业,真正承担起这项重要的任务。因此,被明确为污染治理主体平台之后,我们重新修订了集团的发展战略,也重新调整了我们的团队和组织结构。我们认识到,必须进一步提升企业的运转效率,才能满足打赢长江经济带污染治理攻坚战、大会战、歼灭战的要求。同时,我们也需要融通更多的绿色资本,以更好地推动长江大保护战略实施。所以,这段时间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中国节能成为一个更符合市场需要、对社会更有价值,真正能够担负得起服务长江大保护的企业。我们提出,要建设一个有高度、有温度、有力度的长江污染治理主体平台。这不仅需要我们有政治自觉,还需要有强大的技术支撑、绿色金融的支撑,才能把这样一个主体平台建立起来。
成都祥福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