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恒通环境总裁赵亮:科技智造引领行业发展 安全清淤守护城市良心

时间:2020-08-12 09:15

来源:恒通环境

评论(

近期,恒通环境总裁赵亮接受了《消费日报》的采访,从“企业责任、装备智造、科技清淤”等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公司近年来的发展。

以下是报道原文:image.png

《消费日报》8月11日报道

《科技智造引领行业发展 安全清淤守护城市良心》

访恒通环境总裁赵亮

中机恒通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恒通环境”)成立于2014年,将技术和市场定位于供排水管网建设运维和水环境治理领域,是一家集技术研发、装备智造、系统设计、工程服务、运营管理等于一体的科技型环保企业。恒通环境以核心技术水下清淤机器人、排口溯源机器人为引领,以研发创新为支撑,结合工程服务,以科技引领下水道治理行业发展,用诚心守护城市良心。

责任让城市更美丽

在过去,下水道清淤疏通以往都是靠传统人工清淤,具有高危风险性,有些工况人工也无法作业,最终导致管道淤塞严重。基于这一现实情况萌发了研发机器人来代替人工进入下水道疏通管道的想法,通过清淤机器人清淤疏通,提高施工作业效率,减少安全事故,创造社会价值,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发生。

下水道的建设被视为“城市良心”的塑造,城市良心,恒通环境坚守这份责任。公司成立以来的愿景是“以解决城市内涝为己任,以提升水环境质量为目标”,在下水道治理行业,恒通环境多方面发展,除了管道清淤机器人研发,还推出城市排水管网四位一体建设以及专业维修等下水道管理业务。恒通环境近年来,公司脚踏实地、创新发展,获得了多项殊荣,还被评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

智能让溯源更便利

恒通环境自主研发的机器人主要包括箱涵清淤机器人和排口溯源机器人两大类,其中排口溯源机器人已研发至第三代。

排口溯源机器人可以针对黑臭水体治理中排放口隐蔽、雨污混接、管网破损塌陷等复杂工况完成管道清淤工作。它具备全地形作业能力,穿梭于城市排水管网、暗河,执行管网巡检、精确定位、排口溯源、水质检测等任务。

该排口溯源机器人还可自由穿梭于城市带水运行的管网,执行水下声呐检测、管网巡检、排口溯源及利用3D声呐系统进行管底淤泥沉积分析,通过无线通讯技术将信息传输到后台形成检测报告,实现对排水管网、排口数据的全方位采集与分析。

从一代到三代的研发过程中,总裁赵亮告诉记者,有两个技术难题贯穿始终。第一个难题是排口溯源机器人为实现全地形作业,既要适用杂物淤积的堵塞管道,又要适用高水位、高流速的管道。这就要求机器人漂浮在水面,相当于设计一条船,要考虑船身的稳定性、甲板工作台平面维持水平、吃水深度的控制。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个难题,在进行外形设计的同时,兼顾机器人在无水情况下的通过性。在满足动力需求的情况下,还需要把机器人整体重量降到极致。往往越是做到细节处,问题越是互相制约。

恒通环境发挥自身科技优势,钻研技术难关,目前自主研发投产的第三代排口溯源机器人不仅具有常规管道CCTV检测机器人的普遍功能,最大的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带水作业,在雨污混接、寻找污染溯排口的过程中可发挥独特作用,适用最高逆水流速为2m/s。更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

科技让清淤更安全

总裁赵亮表示,从科技发展规律和中国智造2025发展战略来讲,清淤机器人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是历史必然,人工智能是迎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我国清淤市场体量大,清淤环境复杂多样,但是中国智能制造行业,特别是清淤智能机械行业起步较晚,目前产品系列还不够完善。国内大部分清淤作业还是半机械状态,效率低下,人员作业危险性大。

目前恒通环境针对清淤作业中的各项问题,研发了应对各种复杂环境的智能清淤机器人,最终实现了“人不下井,泥不落地,水不断流,路不开挖”的绿色施工,无需人员下井,杜绝了人员伤亡,还提升了施工效率,创造了社会价值。

同时他表示,目前恒通清淤机器人的产品较为单一,型号系列有待丰富。今后公司会加大研发力度,针对不同的工况类型,研发与之适应的智能清淤机器人,使产品系列化、专业化。

对于未来的发展,恒通环境将更注重科技智能装备的研发智造与实际应用。在未来将加大科研、科技人才培养的投入,进一步完善公司系统集成核心技术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业技术装备的高端化、成套化、智能化;加大技术储备,确保公司技术始终走在行业前列。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