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7日,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出台了《浙江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了工作职责,规定了正面清单企业的纳入、移除的条件及程序,提出了正面清单企业差异化监管措施。《办法》将于2021年10月1日正式实施。
一起来看《办法》具体解读内容
为什么要出台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
出台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制度,是继续统筹做好疫情防控、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更是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执法方式,提高执法效能的重要抓手。
去年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发生后,为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作为疫情期间的临时政策,要求各地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六大行业企业纳入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实施差异化监管。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以及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实际需要,正面清单管理的制度化问题亟待解决。2021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培育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电视电话会议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把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确定为打造法制化营商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纳入正面清单管理,对企业有什么好处?
根据《办法》规定,为体现优化执法方式,鼓励守法经营,生态环境部门对于正面清单企业与普通企业相比实施以下差异化监管措施:
01 对正面清单企业的检查以非现场方式开展,原则上不进行各类形式的现场检查,但因群众信访举报、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等确需现场检查的情形除外。
02 对正面清单企业按需开展帮扶,做到有需要有服务,无需要不干扰。
03 对正面清单企业非现场检查发现环境问题的,先交由企业自查,提交自查报告,审核发现环境违法线索的,经本执法机构负责同志同意后才能开展现场执法检查。
04 对正面清单企业审慎采取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停产整治措施。
05 正面清单企业对因非主观过错导致的环境违法行为,主动报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消除,或者对发现的环境风险隐患及时报告并妥善处置,未造成危害后果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06 正面清单企业初次环境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及时改正的,可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哪些企业符合纳入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的条件?
根据《办法》规定,符合以下要求的企业均具备纳入正面清单管理的条件:
符合“三线一单”要求;
环境信用为“B”及以上等级;
两年内未发生突发环境事件;
两年内未因生态环境违法受到行政、刑事处罚,且五年内未发生恶意偷排(含倾倒固体废物)、篡改台账记录、自动监测数据造假、逃避监管等严重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环保手续齐全、环境管理规范、污染防治设施齐备且正常稳定运行;
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门有关污染源自动监控、工况监控等的有关规定。
纳入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管理的程序是什么?
根据《办法》规定,正面清单有效期为3年。
正面清单企业纳入流程有5步
具体如下:
第一步: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会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制定拟纳入正面清单管理企业名单,同时,企业自查认为符合纳入正面清单管理条件也可主动向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提出纳入正面清单申请。
第二步: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结合日常监管情况对拟纳入管理、提出纳入管理要求的企业开展全面检查。
第三步:检查符合纳入条件的,设区市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书面征求有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意见。
第四步: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每年1月1日前发布正面清单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号或本地媒体等平台向社会公示拟纳入正面清单管理企业的名单,公示期不少于5个工作日。
第五步:设区市生态环境部门报省厅备案。
实施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制度是否意味着对企业“不管不问”或者“降低要求”?
对正面清单企业免于现场执法检查,不等同于“不管不问”“降低要求”。生态环境部门要将正面清单企业全部纳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列入年度执法任务与计划,并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在清单有效期内组织对清单内企业至少进行一次“体检式”现场帮扶,及时了解企业现状,督促企业提高环境管理水平,这也是防止对正面清单企业“不管不问”“失于监管”的重要措施。
此外,《办法》明确了正面清单企业严重违法的惩处措施,正面清单企业存在恶意环境违法行为的,要依法从严从重处罚,涉嫌犯罪的要依法移送公安机关,及时移出正面清单,列为“双随机、一公开”特殊监管对象,并向社会公开。
纳入正面清单管理是生态环境部门对企业环境管理能力和水平的充分肯定,是对企业自觉遵守生态环境法律法规、落实主体责任的充分信任,正面清单企业应该珍惜这份信任和荣誉,为其他企业立标杆、做表率,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
附: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环境监督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办法的通知.pdf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