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一泓清水绘就城市发展生态底色:北控水务生态景观湿地实践

时间:2021-09-08 09:25

来源:北控水务

评论(

本期介绍的生态景观湿地解决方案,它不以污染削减为首要任务,而是在防洪减涝、微气候改善、提升城市景观空间品质方面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承担着汇聚人气、以水兴城的任务。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泸州国家高新区“城市会客厅”——由北控水务牵头治理并运营的泸州渔子溪湿地。

缘起:生态价值导向的城市开发

泸州位于川渝滇黔结合部,长沱两江在此交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一个依山傍水,桥梁密布的泸州城。为加快城市产业转型,2013年9月,泸州高新区正式成立,2015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泸州高新区”)。

image.png

▲泸州高新区位置

泸州高新区以南寿山为绿色屏障,长江为裙带,南高北低,三道河、新河沟顺山而下穿过核心区,拥有众多稀缺自然景观资源。规划伊始,泸州高新区就把“生态”当作核心竞争力,以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商宿一体城市为愿景。因此,位于新区核心位置的渔子溪水系的生态功能恢复成为重中之重。

2017年,泸州国家高新区管委会委托北控水务牵头,基于多年水环境综合治理经验,对渔子溪水系进行防洪整治和水生态修复,同时将水系生态功能与周边城区发展协同考虑,一体化运营管理,构建“渔子溪生态湿地公园”,作为高新区推进“产城一体、产城融合”的关键节点。

image.png

▲渔子溪湿地之于高新区的生态绿心区位

强基:灰绿结合的水系防洪整治

渔子溪是长江右岸一级支流,由新河沟、三道河在高新区交汇而成,区域生态资源基础良好,具有较强的景观可塑性。但由于前期缺乏科学的生态环境管理与无序开发,导致渔子溪水系生态环境退化,周边鱼塘及水田密布,面源污染缺乏控制,水土流失,河流淤堵,洪涝时有发生,周围居民纷纷敬而远之。

image.png

▲渔子溪治理前航拍

基于此,北控水务通过河湖有序联通、生态调蓄策略,提升河湖行洪和调蓄功能,从而构建城市良性水生态循环系统。

首先,对新河沟、三道河和渔子溪河道进行分段拓宽,使断面优先满足行洪。

其次,在新河沟和三道河来水汇集处清淤拓宽,形成约300亩的渔子溪湖泊湿地,作为区域雨洪调蓄“海绵枢纽”。

最终,通过河道与湖泊湿地之间的涵闸连通,使河湖水体能够在运营技术团队控制下,实现有序交互。这一策略既保证了旱季和小雨期间湖泊湿地的水质和生态群落稳定,又能够在需要雨洪调蓄空间时,充分利用渔子溪湖泊湿地的调蓄库容。

image.png

▲通过河湖有序交互,主湖雨季水质依然保持清澈

防洪整治后,区域内堤防防洪标准达到五十年一遇,渔子溪湖泊湿地也成为V等小2型水库。目前,该项目已列入泸州市水利系统示范学习点。

健体:生态修复,绿色海绵

保障水质与生态稳定

渔子溪上游来水为山区河流,水质良好,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但泥沙悬浮物含量较高,水质浑浊。为进一步提升渔子溪湿地水质,打造高品质生态景观,北控水务采取建立生物——生态水体水质自净系统的方式来保持湖泊的水体净化,湖体配置沉水+挺水+浮叶植物,放养鱼类及水生生物,构建水下森林等方式,培养植物链和生物链,发挥净化水体及生态修复作用。

image.png

▲北控水务水生态运营团队守护清澈见底的渔子溪湿地

目前,湖体水质均维持地表Ⅲ类(湖泊标准),其中,湖心水质达地表Ⅱ类,透明度达3m。清澈透明的湖水,清晰可见的水下森林,使渔子溪犹如隐于山水之间的一枚翡翠,熠熠生辉。

image.png

▲渔子溪水质现状:地表Ⅱ至Ⅲ类(湖泊标准)

与此同时,渔子溪项目重点加强湿地公园内海绵型道路与广场建设,300亩湖泊湿地与约1300亩滨水绿地,共同构建了泸州高新区“海绵枢纽”,实现了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低影响开发。

项目在进行河道整治时,因势利导改造渠化河道,通过重塑健康自然的弯曲河岸线,恢复自然深潭浅滩和泛洪漫滩,实现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最大化。蓝绿交织的湿地环境吸引了大量水鸟前来栖息活动。

image.png

▲良好的湿地环境引来栖息的水鸟

梳妆:生态塑造醉美景城风貌

完成水利整治和生态修复后,渔子溪湖泊湿地为项目景观空间的营造打下了良好的生态基础。在此基础上,北控水务对渔子溪生态公园开展了系统的景观策划,打造“北湖”“南山”“西溪”“东河”四大景观区域。公园内以大面积的草坪、树林、湖泊等景观为主体,园内乔灌相拥、香果不断、四季花开、湖水荡漾、溪水蜿蜒。同时,错落有致的“楼”“台”“亭”“阁”“廊”“桥”,形成了如诗如画的滨水景观廊道景观,共同成为了泸州市的形象名片。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