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溢流污染问题并非易事,牵一发而动全身,《清华中持联合溢流治污成效明显》。
《新年双响炮!两项溢流治污“核新”技术通过鉴定》,由清华大学王凯军教授团队、中持股份和博泰至淳联合研发的“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成果经鉴定,可有效缓解城市雨季溢流污染问题,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针对城镇污水处理厂实际处理率低、进水浓度低导致污染削减效能低、溢流污水造成河道雨季反黑等问题,“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可在无需新建构筑物的情况下,通过不停产不减产方式原位改造生化系统,实现超量污水的碳氮磷高效去除,大大提升污水厂溢水处理能力。本文小编将为您解析该技术的神奇之处。
01 多重困惑
近年来,困扰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以及提质增效有如下几大问题:
受制于合流制排水管网,雨季短时暴雨易造成污水厂瞬时流量冲击,非点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从而造成污水溢流出水不达标,河道雨季返黑;
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逐年降低,使得污水处理厂污染削减效能大打折扣;
由于气温低或运行不当引起污泥膨胀,污泥沉降性能变差造成二沉池跑泥,严重影响污水厂处理规模和出水达标;
日常进水量长期超过污水厂设计规模,由于资金、场地等限制无法新建扩容,造成长期超负荷运行从而导致出水无法稳定达标。
原位扩容解决方案是目前解决上述问题最经济又高效的关键所在。
02 破解之道
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创新突破点。
随着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持续走低,水质水量存在双重冗余,尤其在雨季更为严重。现有生化池具备了处理2~3倍雨污水的能力,而限制系统处理能力的因素是沉淀效率。
作为号称“即刻沉”的纳米絮凝剂,是一种新型高效复合絮凝剂,可使活性污泥迅速聚集,在1分钟内实现快速沉降,解决生化系统超水力负荷运行时沉淀的难题,从而提升污水厂溢水处理能力。
03 技能发挥
经过研发团队多次中试试验,数据监测结果论证,纳米絮凝剂在解决泥水难分之痛时发挥其催化作用可有效解决系统沉淀时间不足的问题;以操作简单、一步稀释,沉降快速、反应时间短,节省成本,无需反应器的优势,可广泛适用于:
提高二沉池污泥沉降速度;
治理污泥膨胀及悬浮污泥;
污泥高效脱水减容;
促进TP的去除;
尤其适用于夏季因雨污合流、水力负荷增大导致系统不达标的难题。
04 示范工程
沧州市某污水处理厂
1.5 万m³/d扩容至4.5 万m³/d
该污水处理厂是典型的进水污染物浓度低导致污染削减能力大幅冗余的城镇污水处理厂,原本处理水量15000m3/d的处理单元,特殊时期进厂水量增大到45000m3/d。
基于各污染物削减能力冗余过半,研发团队提出,二期2~3倍流量超负荷运行,以保障水厂不减产运行的方案。
投加纳米絮凝剂,出水稳定达标,解决了水量激增污水厂处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2倍流量长期稳定达标,即使在3倍流量运行期间,二沉池泥位稳定,二沉池表面及出水都非常清澈。
尽管纳米絮凝剂呈酸性,但投加非常微量,不会影响出水pH;而出水浊度随着纳米絮凝剂的投加显著下降。进出水COD、氨氮、TN及TP的浓度如下图所示,出水稳定达到一级A标。
使用效果消除了污水厂对外加药剂影响污泥活性的顾虑,同时也验证了纳米絮凝剂的高效作用。
泸州市系列污水处理厂
提量1.4~1.5倍
该项目完成了四座污水处理厂的原位扩容,将两座5万m3/d的污水厂提量至7万m3/d,一座由1.8万m3/d提量至2.5万m3/d,一座由2万m3/d提量至3万m3/d,均提量1.4~1.5倍。
以设计规模为5万m3/d污水处理厂为例,经校核,该厂进水污染物浓度低,雨季COD冗余率达86%、氨氮69%、TN71%、TP80%,各污染物削减能力冗余70%以上,完全有能力处理2倍以上的雨污水。
此外,增设曝气设备、回流设备、一套纳米絮凝剂投加装置及一套次氯酸钠投加装置来解决生化池的曝气系统、回流系统不足、紫外消毒单元接触时间不足的问题,从而保障出水水质,实现提至7万m3/d的目标,同时,强降雨时可达7.4万m3/d。经第三方监测,出水水质稳定达一级A标。
其余三个水厂也采用与之类似的曝气和回流改造、增加纳米絮凝剂投加装置策略,取得了良好的出水效果。
05 社会反响
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原位扩容技术的实战落地,赢得客户的认可,同时,应用项目也得到了网易、腾讯等多家新闻媒体报道,社会反响热烈。
污水处理厂纳米絮凝剂原位扩容技术的出现,弥补了现有技术对超量雨污水无法进行完整生物处理的缺陷,实现了对超量雨污水碳氮磷全去除的目标,充分利用现有排水系统及污水处理厂的污染削减能力,不需要大量工程建设,对现有设施进行简单改造即可实现,是一种极具成本效益的合流制溢流污染控制技术手段。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