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台达荣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时间:2024-01-16 09:55

来源:台达

评论(

1月14日,由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国工业碳达峰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台达从200多家参评企业中脱颖而出,被授予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称号。凭借自主减碳、能源转型、改善生产能效等举措,台达自2011至2022年间累计实施2,826项节能方案,2022年温室气体范围1+2的碳排量已较2021年下降13.5%,全球网点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达63%,大陆网点可再生电力使用比例超90%,减碳成果受评选委员会肯定。同时,台达首席执行官郑平先生受邀发表主题演讲,以"节能科技 推动绿色高质量发展"为题,分享台达践行数字化、智能化、低碳化发展的经验与成果。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马建堂,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黄利斌等领导出席本次论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李毅中表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自2022年起,从征集范例、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研究工作,旨在选出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优秀企业和具有推广价值的先进技术,为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实践参考与实施路径,助力地方和行业企业稳妥有序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台达首席执行官郑平先生表示,台达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以电力电子为核心技术,着重在电动车、工业自动化、楼宇自动化、信息通信、能源基础设施五大战略发展方向布局。秉持"环保 节能 爱地球"的经营使命,台达早在2015年就已率先做出企业自主减碳承诺,2017年正式通过科学减碳目标(SBT),并于2021年加入国际可再生能源倡议RE100,承诺 2030年全球网点达成100%使用可再生电力及碳中和。同时呼应全球控制升温 1.5°C 的减排路径,台达订定 2050 年全球网点达成净零排放(Net Zero)的长期策略与目标,成为亚洲高科技硬设备产业首家、全球第125家通过 SBTi 净零科学减碳目标审查的企业。通过各项节能降碳措施的落实与可再生电力的取得,台达自2017年"碳达峰"后,2018年起碳排放量逐年下降,并实现营收成长与碳排脱钩。台达通过内部碳定价制度,推动迈向净零的减碳策略,包括推动节能方案、导入可再生电力、推动绿色建筑与投资低碳创新等。

台达荣膺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是对其在绿色发展方面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高度认可。

台达拥有丰富的自主减碳经验,自2009年起就积极推动生产网点的节能降碳,五年间厂区单位产值用电量节省50%。2022年,台达在大陆的厂区已实施节能减碳方案179项,自建太阳能光伏发电1,558万度,并购买绿电8,133万度,整体碳密集度较2021年下降36%。2023年9月,凭借台达自有的能碳管理平台和高效节能的工控产品,结合厂内自建光伏及购买绿电,实现100%应用可再生电力,且进行100%碳抵消,台达吴江五厂获评五星零碳工厂,为江苏省内电子制造业首座获此殊荣的零碳工厂。这是台达迈向净零目标过程中的一个成功实践。在低碳绿色数据中心的建设上,台达台北数据中心获颁全球首个LEED V4 ID+C铂金级认证,2022年其PUE值仅为1.29,台达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数据中心能效指标的同时,也希望通过这些经验和技术帮助客户打造高效节能的绿色数据中心。

台达在推动自身节能降碳的同时,积极与价值链合作推动减碳。在2050年达成净零科学减碳长期目标下,台达也订定2030年温室气体范围3排放较基准年2021年减量25%的短期目标,台达与供应链企业合作节能减碳,从废弃物减量、物流碳排减量到节能产品的应用等方面着手,不仅可降低自身与供应链企业运营成本,更可协助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联合有关部委、地方政府和行业智库专家自2022年起,从遴选示范、调查研究和宣传培育三个维度开展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遴选和研究工作,找出并宣传推广企业优秀成果与案例,助力工业领域更好地开展碳达峰和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在第二届中国工业碳达峰论坛上发布了63 家2023 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名单。这些企业对外可在应对欧盟碳关税、国际宣传、气候国际合作等领域发挥出"民间生力军"作用,对内可依靠其先进技术和典型经验为工业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实践参考与实施路径。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