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农村生活污水散排、乱排问题,重庆环投集团在合川区率先开展在农村25户重点聚集区建设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试点,建成污水处理设施81个,覆盖村民4万余户6.5万余人,有效补齐了合川区农村水污染防治短板,成为全国农村污水治理的成功范例,获得生态环境部推介。
生态环境部土壤中心:重庆市合川区因情施策选取资源化利用技术治理农村生活污水
一、基本概况
合川区位于四川盆地东部,重庆西北部,位于重庆主城区重要饮用水水源地的上游,地形以丘陵为主,全年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境内嘉陵江、涪江、渠江三江汇流,流域面积77平方公里,人均拥有水量是全国的19倍。全区面积2344平方公里,农村区域面积占90%以上,下辖345个行政村社,农村常住人口约45万人,农村区域分布有大口鲶自然保护区、缙云山风景名胜区合川段及48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等生态敏感区,以及长度在2.5公里以上的大小溪河共200余条(总流长1600余公里),溪河呈扇形向心水道网,分别注入嘉陵江、涪江、渠江。2022年合川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万元。
截至2022年,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86%以上,其中新(改)建三格式化粪池厕所6.7万户;共建生活污水治理终端设施100余座,覆盖80余个行政村,投入资金约9500万元,农村直接受益人口约8万人。
二、治理思路
一是突出治理重点。以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缙云山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合川境内嘉陵江、渠江、涪江流域水质需改善控制单元内的行政村,农村常住人口200户(500人)的人口聚居点等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优先对象。二是因情分类施策。根据人口集聚程度、污水产排状况、管网收集等情况,分别采用纳管、达标排放和资源化利用的处理方式,确保因地制宜。三是推动建管一体。坚持“标准化、模块化”和“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的思路,推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设施的“建设+运营”一体化,实现统一设计、建设、运行、管理。四是梯次推进实施。结合农村集聚点位置、水量等实际,坚持“先试点后推广”原则,合理选择处理工艺,在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分批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终端设施建设及改造升级。
三、治理模式和技术
(一)单户污水资源化利用模式
对污水产生量较少、居住分散、管网集中、收集难度大的其他聚居点,采取分户改厕,实施三格式化粪池建设,通过沉淀和厌氧发酵,对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进行初步的降解,达到更易被土壤吸收利用后,就地就近就农还土还田利用,实现污水消纳利用。
(二)聚居点达标排放模式
1.活性污泥法治理模式。对人口聚集程度高、出水水质要求较高的沿江镇街、滨水区域的聚居点,采取传统的A2/O(厌氧-缺氧-好氧)活性污泥法工艺,该工艺脱氮除磷性能强,污染物去除率较高,但其运行设备较多,涉及提升泵、回流泵、风机、机械脱泥机等,运行电耗相对较高,吨水能耗成本在0.6元以上。该工艺适用于对出水水质要求较高或处理规模较大的污水处理设施,但需注意做好日常巡查和设备定期维保,有条件的地方,可安排专人值守。
图1 A2/O活性污泥法工艺流程图
2.生物膜法治理模式。对人口相对聚集,进水水量波动相对较大的集聚点,采取抗冲击负荷能力较强的“淋滤塔+生物滤床”生物膜法工艺,保障治理效果的稳定性。该工艺将淋滤塔和生物滤床作为载体,适于微生物稳定生长栖息、繁衍。微生物在其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利用生物膜中兼性菌和好氧菌新陈代谢的联合作用,去除水中的污染物。该工艺具有占地小、运营方便、设施整洁美观等优点,吨水占地3-5平方米,其中高负荷活性生物滤床采用地埋式,覆土种植后与原地貌保持一致,淋滤房可根据当地建筑物风貌进行统一设计,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预处理设施采用封闭结构,无臭味逸散,运行设备只有潜水泵,吨水能耗成本约0.3元,人员通过简单培训后可以操作,可实现1人管理多个设施,极大降低了运行维护费用。该工艺适用于进水来源较为单一、处理规模不大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在运行期间,需注意做好定期的巡查,特别应强化对收集服务范围的排查,严防其他废水(工业废水、食品加工废水等)进入污水收集管网。
图2 “淋滤塔+生物滤床”应用场景图
四、运维管理机制
一是引导社会参与。本着降低运营技术难度和政府财政负担的出发点,合川区政府与第三方专业公司重庆环投集团签订合作协议,采用“国企投资+专业化运营+一体化服务”商业模式,由重庆环投集团负责合川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维护,运营期30年。重庆环投集团通过向合川区政府收取污水处理服务费的方式回收建设投资、资金成本、运营成本;合作期满后,无条件将项目资产移交于合川区政府。
二是加强绩效管理。针对农村污水处理站体量小且相对分散特性,运维采用一人多厂、就近划片、定期巡查的方式对处理站进行高效管理。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利用计算机、智能手机终端来实现智慧维管。合川区政府会同重庆环投集团制定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维护绩效考核办法,从内部管理、运行管理、污染控制、社会责任4个方面,设置10项考核指标进行分项考核,考核结果与政府每年支付的污水处理服务费挂钩,发挥考核的激励和约束作用,压实运营单位责任,保证污水处理设施运行长期性、稳定性、高效性。
编辑:徐冰冰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