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强化用水计量监测管理。完善取用水计量监测和量值溯源体系,加强供用水精准计量管控。推动供用水在线计量体系,对不同水源、不同用途的水应当分别计量。推动供水企业开展供水管网分区计量管理。在高耗水企业、工业园区、大中型灌区等开展用水智能化管控。强化数字赋能,促进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与水系统管理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建立“互联网+节水管理”典型应用场景,实现用水精准控制。加快国家水资源计量站建设,推动取用水计量设施定期核定、校准工作,提升用水计量管理水平。
五、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
(九)积极培育节水重点企业。着力推动节水企业的孵化、培育和壮大,加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形成一批创新能力强、管理水平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节水产品设备生产企业和服务企业,在节水设计研发、产品装备制造、工程建设、管理服务等领域形成一批龙头企业,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带动作用强的产业品牌。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主引擎作用和聚合辐射效应,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配套,营造不同所有制企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产业生态。遴选一批重点用水行业水效领跑者,推动企业对标达标,提高用水效率。
(十)鼓励节水产业集群发展。鼓励各地结合自身需求和优势,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节水产业集群。在创新要素集聚、制造业基础雄厚的地区,大力发展节水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在西北干旱地区、南方多雨地区以及黄河流域高耗水产业聚集地区,分别围绕节水灌溉、装备制造、调蓄防涝、工业节水改造等,培养形成一批专业化节水服务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节水产业园区。
六、推动节水产业科技创新
(十一)鼓励技术攻关与成果应用。支持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行业协会等开展节水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创新,推动卡脖子核心技术攻关,强化节水技术系统集成。围绕行业技术难点加强协同攻关,着力突破有机废水和高盐废水处理与循环利用、高效冷却、高性能膜材料、高效催化剂和绿色药剂、热力和工艺系统节水、洗涤节水、智能监测与优化控制、非常规水利用等关键共性技术。做好行业节水关键核心及基础共性技术知识产权战略储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建立全国性的节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平台,推动节水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
(十二)深化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发挥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和相关行业科研院所作用,建设节水科技创新中心、实验基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揭榜挂帅”,支持企业牵头承担节水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加强节水、非常规水利用、节水装备制造等相关学科建设,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联合培养机制,培养节水学科应用型人才。
七、加强节水产业支持保障
(十三)强化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既有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节约等项目予以支持;利用中央财政水利发展资金,鼓励节水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落实好国家现行税收优惠政策,鼓励节水技术创新、装备制造及产品的绿色消费。中央财政和地方政府联动支持用水消费品以旧换新和高效节水器具普及。推广“节水贷”融资服务,探索推广取水权、排污权等权益类抵押模式,加大对节水产业的信贷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节水企业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十四)积极搭建交流合作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多种形式的节水产品装备展销会、交易会和技术展示会,宣传推广成熟适用节水技术,为节水企业交流先进节水技术、深化对接合作搭建平台,激活节水产业供需市场。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加大对节水产业投资。鼓励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高新企业更好参与相关国际水事活动,开展境外节水技术咨询、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等技术、产品和服务合作,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十五)强化节水宣传引导。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等主题宣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工作,强化节水科普,做好节水培训,推广节水产品和节水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将节水纳入国民素质教育和中小学教育活动,加强国情水情教育,培育全民节水意识和文化。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社会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惜水爱水节水的良好氛围。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水 利 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农 业 农 村 部
2024年6月25日
编辑:王媛媛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