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厦门市委关于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5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厦门市第九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通过)
认真制定厦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对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具有重要意义。中共厦门市委九届十一次全会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委七届十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厦门实际,对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如下建议。
一、“十一五”是厦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
1、“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克服了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改革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对台交流合作稳步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取得新的成绩,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安定稳定,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等一系列荣誉称号,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发展目标。这些都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积累了经验,积蓄了后劲,奠定了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良好基础,也标志着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同时,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进一步发展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腹地、市场空间拓展不大,经济总量偏小;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的矛盾还比较突出;中心城市的功能亟待增强;影响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和机制弊端仍然存在;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和困难都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用科学发展观予以认真审视,努力加以解决。
2、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面临着重要战略机遇。从国际形势看,世界经济将继续保持恢复性增长态势,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范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市进一步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契机。从国内形势看,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加入世贸组织的效应进一步显现,扩大内需成为长期战略,为我市的发展注入新的外部动力;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把“特别能创新”作为新时期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内涵,要求经济特区努力走在全国前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我市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两岸关系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看,出现了许多新的积极有利因素,为我市进一步发挥对台“五缘”优势,加强以“六求”为主要内容的两岸交流合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全省的发展格局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规划《建议》第一次将“海峡西岸”写入中央文件,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我市推进区域合作、扩充腹地、加快发展、发挥作用拓展了新的作为空间。省委省政府对厦门的发展寄予厚望,提出了一系列明确要求,为我市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指明了方向。
3、“十一五”是经济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今后五到十年,对全面推动各项工作上水平、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至关重要。这个时期我市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必将快速推进,国际化、市场化进一步提升,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面临着新一轮跨越。这个时期是我们主动承接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打造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要时期;是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巩固国家主枢纽港地位,打造集装箱国际航运枢纽港和海峡西岸航运物流中心的重要时期;是充分发挥对台优势,促进两岸“三通”,打造对台交流合作基地的重要时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增强城市功能,建设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的重要时期;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继续推进“教育之城、科技之城、艺术之城”建设的重要时期;也是凝聚各方面力量攻坚克难,继续增创我市区位优势和体制优势,做强做大厦门经济特区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进一步认清肩负的历史使命,正确把握厦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不断解放思想,增强率先发展的意识、抢抓机遇的意识、开拓创新的意识、服务大局的意识,扎实有效地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二、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4、“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省委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以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为中心任务,以又快又好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为动力,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关键,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保证,增创产业、体制、开放、对台、科教新优势,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经济特区,努力把厦门建设成为现代化港口风景旅游城市和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作出历史性贡献。
5、“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2010年预期地区生产总值(GDP)超过2000亿元、年均递增15%以上,财政总收入450亿元、年均递增16.5%以上,争取更快些更好些;人均GDP力争比2005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单位国土面积生产总值明显提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和产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比较完善,开放型经济达到新水平,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不断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有新的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更加注重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发展工业为重点,加快重点区域和工业集中区建设,进一步壮大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第三产业,提升第一产业,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做大产业规模,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三次产业在更高层次上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扩大内需,使投资、出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更为协调、更加强劲。
——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人才强市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建立健全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把我市建设成为重要的高新技术研发生产基地和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更加注重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特别能创新的环境,推进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构建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衔接的经济运行法规体系和体制环境。不断扩大领域,创新形式,全面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和质量,充分发挥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改革“试验田”作用、对台交流合作的基地作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作用。
——更加注重和谐社会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重视先进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社会资源的科学配置,统筹城乡、区域、人与自然、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社会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各种利益的协调,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稳定;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更加注重先谋后动、求真务实。着眼于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不断解放思想,以科学的理念、创新的精神、务实的思路谋划推进各项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激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锐气、开拓进取的勇气,勇于作为,善于作为,体现作为,努力形成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态势。
三、迅速扩大经济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充分发挥在全省发展大格局中的龙头作用
6、大力发展工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进一步扩大工业规模提高效益,强化工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坚持项目带动,加大对制造业的投资,重点发展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工业,继续壮大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软件、光电、生物与新医药等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培育壮大和发展具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和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不断提高产业集聚能力,培育产业集群,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国家机械装备产业链条中的骨干基地和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产业化基地,着力提升海沧石化基地在国家化工产业中的地位,发展壮大具有地方特色和比较优势的传统工业产业集群,构筑海峡西岸强大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7、加速发展服务业。抓住第二产业迅速扩张、城区迅速拓展、与省内外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时机,加强产业引导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商贸、房地产、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重点培育和发展物流、旅游两大服务业支柱。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园区建设,拓展物流市场腹地,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培育物流营运主体,做强做大物流业。改造提升传统旅游景观设施,开发建设新的旅游资源,引进高档旅游休闲项目,不断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增创旅游产业优势。积极拓展市场,建立营销网络和营销队伍,提高本地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深化城乡流通体制改革,健全城乡消费市场体系,不断丰富创新消费品种和方式,引导和开拓城乡消费市场。改造传统农贸市场,加快发展“生鲜超市”,鼓励大超市、连锁店向岛外延伸。
8、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有序发展,按照城乡一体、陆海互动、产业聚集、功能强化的要求,搞好岛内片区、环西海域和环东海域的产业布局。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的建设,做强做大海沧、集美、杏林台商投资区,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象屿保税区,厦门出口加工区和“区港联动”试点区。加快火炬(翔安)产业区、同安工业集中区、软件园二期、集美汽车工业城等重点区域的开发进度,促进产业集群规划与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集中区发展的有机结合,形成合理的产业空间布局,不断提高园区的产业竞争实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统筹物流、旅游、商贸等服务业的总体布局。提升思明、湖里中心城区商贸、物流、旅游、会展、金融、中介服务和营运中心功能,强化海沧石化工业、港口物流和集美机械制造、旅游等产业功能,大力推进同安、翔安基础设施建设及其新区开发和工业发展,形成聚集产业、协调互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积极研究和开发利用海洋高新技术,合理布局港口物流、临港工业、滨海旅游,大力发展海洋经济。
四、精心构建中心城市框架,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
9、提升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水平。加强城市规划编制工作,建立健全城市规划信息平台和动态跟踪机制,完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分区规划和专项规划,加强各项规划之间的衔接,充分体现具有自身区位、文化特色的建筑风格和城市风貌,引导和保障产业发展、功能提升、人居环境优化的空间需求。加强规划的法制化建设,强化规划的权威性,严格规划执法。注重城市建设的高品位,促进城区拓展与自然生态、人文景观的相协调。科学安排建设时序,统筹开发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坚持“就地平衡、紧张平衡、综合平衡、积极平衡”,加强土地开发利用的经营核算工作和项目开发建设的质量安全工作,充分发挥土地利用和项目建设的联动效益和潜在效益。进一步改革城市管理体制,提高综合执法和依法管理的能力,注重运用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管理技术,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10、强化中心城市载体建设。围绕“一心两环、一主四辅八片”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坚持“以港立市”战略,加快海港、空港、信息港建设,构建以港口为龙头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增强城市的承载能力。加快连接岛内外及城市各组团之间的快速通道建设,完成城区间快速路网、岛内城市交通主次干网建设,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努力形成城市智能化、便捷化的立体交通网;加快以厦漳泉为主、辐射周边地区、对接国家交通主干网的城际连接通道建设,与漳、泉等周边地区形成顺畅便捷交通骨干网;加快福厦、龙厦、厦深铁路建设和高速公路建设,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以及我国中部、西部地区的联系,延伸厦门的发展腹地和合作空间。基本建成海沧港区和嵩屿港区,适时开发建设东部港区,加快建设招银、后石港区,全力构建年吞吐能力达千万标箱集装箱的大港。加快高崎国际机场三期建设,开拓国际国内货运市场,提升国内一类干线机场地位。拓展海空港国际连接通道,推进厦门现代物流园区建设和综合性交通枢纽建设,提高陆、海、空集疏运能力。建立科学规划、统一协调的机制,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基础数据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城市信息化进程。
11、完善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持续增强中心城市的高科技研发、航运物流、旅游会展、商务营运、金融保险、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功能,加强城市拓展与产业发展的互动,依托老城区发展产业区,又以产业区开发带动老城区建设,加快拓展新城区,推进城市“组团式发展”。加快重点区域建设和湾区的整治开发,大力推动五缘湾片区、观音山片区、厦港片区以及海沧新区、集美新区、同安新区、翔安新区等的开发建设,积极稳妥推进旧城改造,促进营运中心、现代服务业、信息化的发展,聚集产业和人气,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协调供水、供电、供气管网建设。
五、切实加强“三农”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2、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根据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按照农民“居住社区化、从业非农化、资产股份化、保障社会化”的要求,不断完善农村城市化工作机制,切实搞好村级集体资产的改制,推进“镇改街”、“村改居”,提高城市化水平。按照“异地新建、就地改造、环境整治”三种模式,全面推动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对开发区、工业集中区范围内的村庄,鼓励农民入股参与生活服务区配套建设,为被征地农民提供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被征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统筹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农村社会服务水平。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实施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新一代农民综合素质。加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垃圾和面源污染的治理力度,改善卫生环境。推进农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提高自来水和有线电视入户率,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13、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继续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发展优质种苗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大力推广生态种养技术,为城市安全食品和生态环境提供有力保障。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拓展“订单农业”,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千家万户农民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由城郊型农业向特区现代农业转变。
14、着力构建增加农民收入的长效机制。通过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劳动力战略性转移、鼓励自主创业以及推进公共服务等各个方面,广辟农民稳定增收渠道;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股份合作经济,增加可持续收入来源;加大对老区、边远山区扶贫开发和实施“造福工程”的力度;整体推进农民增收,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城乡协调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征地拆迁制度,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全面实施被征地农民的保障办法。完善村务村财公开办法,改进村、组级财务管理,加强审计监督,完善农村村务信息化管理。
六、全面推进综合配套改革,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15、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建设。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继续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减少行政层次,创新行政审批制度,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强化服务功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有限、法治、透明的公共服务体制。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完善各项管理制度,构建收入组织有方、公共保障有力、资源配置有效、监督管理有序的公共财政体系。推动和完善行政资源和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探索和推进镇级行政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体系,强化行政监督,推进政府公共管理的透明度建设。
16、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深化商品流通体制改革,推行现代流通方式,大力发展专业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地方金融机构的增资扩股,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鼓励发展各类投资公司、担保公司、综合类证券机构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业务和品种,积极鼓励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继续发展土地、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市场。规范和发展各种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完善商品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走私贩私、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偷逃骗税和侵犯知识产权行为。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为重点,加快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制度。
17、增强市场主体的活力。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规范国有产权转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建立出资人制度,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努力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制环境和政策环境,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的服务体系,引导个体、私营企业技术、管理和制度创新。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服务和监管,维护各类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七、全面参与国际和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
18、进一步扩大开放。强化招商责任,创新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提高利用内外资的规模和质量。注重依托现有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招商,引进一批具有较强产业带动力的龙头项目,特别是要争取更多的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和国内大企业来厦设立地区营运中心、研发机构、生产基地和采购配送中心,带动引进相关联的中小项目,关心和支持现有企业的发展,努力形成内外资本的集聚效应。着重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注重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提高,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大力引进生产型现代服务业,有序推进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把对外投资与利用海外资源结合起来,扩大互利合作范围。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境外工程承包,拓展国际劳务合作,实现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加强对外投资的规范化管理,建立风险应对机制,加强对海外国有资产的监督。
19、增创对外贸易口岸新优势。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商品出口,实现贸易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重视进口贸易,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资源,建设区域性大宗进口货物集散中心。巩固传统市场,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努力实现进出口贸易市场多元化。强化外贸促进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贸易预警救济机制,增强企业反倾销、反补贴的应对能力。用好用足“区港联动”政策,发挥出口加工区和物流园区作用,提高海空港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建立服务全省的电子口岸平台,完善“大通关”制度建设,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提高口岸通关效率,降低口岸成本,努力扩大海峡西岸和华中等内陆地区的进出口货源,进一步发挥口岸城市的外贸优势。
20、进一步密切区域合作。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布局,发挥经济特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功能,强化制度创新,消除区域市场壁垒,形成有利于区域整合、共同发展、携手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体制和机制,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自由流动。以推动区域产业合作为核心,以互利互惠为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形成互相促进、互相补充、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扎实推动厦门港经济合作体、厦漳泉城市联盟、闽西南五市和闽粤赣十三市等各个层次的紧密合作。认真做好山海协作、对口帮扶工作。
21、高水平搭建对外开放的平台。抓住我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对香港、澳门更紧密经贸关系等投资贸易自由化政策实施的有利契机,率先推进涉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促进生产要素跨境流动和优化配置的体制和政策,全面提升与东盟、港澳的经济合作层次和水平。着眼于服务全国、服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切实办好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活动,搭建具有品牌效应的国际招商平台。吸引更多国家来厦设立领事馆。加强与世界各国各级政府、国际友好组织、国际友城、华侨华人社团、国际知名媒体、世界性投资或贸易促进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办好国际海洋论坛等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经济文化论坛,扩大厦门的国际知名度。办好园博会、世界同安联谊大会、世界合唱节等主题活动,以华侨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以会展为平台,吸引国内外各界的广泛参与。做好新时期侨务工作,重视引进侨智、吸引侨资、发挥侨力。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做好年轻一代的华侨华人工作。遵循和善用国际法律制度和通行规则,完善外商服务体系,不断改善投资环境。
八、构建对台交流合作基地,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历史性贡献
22、密切厦台经贸联系。充分发挥海沧、集美、杏林三个台商投资区的作用,着力引进一批台湾企业运营总部和研发机构,推进与台湾电子、软件、动漫等优势产业的对接,承接台湾产业转移。加强与台湾现代服务业的合作交流,加快引进台湾物流、金融、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加强涉台立法和执法工作,切实依法保护台商合法权益,营造良好投资环境,促进台资企业增资扩产。争取以民间组织方式,与金门有关方面建立协调沟通机制。继续办好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促进厦金企业合作。
23、促进两岸直接“三通”。扩大厦金直航规模,并以厦金客运直航为依托,推动厦门与金门邮政快包和水陆函件总包邮路以及“客带货”业务。进一步完善厦金直航条件,建设厦门国际旅游客运码头和五通海空联运码头,加强厦金航道维护,建立海上救助机制,确保航道通畅和安全,争取在厦金两地货物、人员往来有所突破。突出“区港联动”的对台特色,推动厦门与高雄集装箱试点直航货物通关入境,争取开辟厦门至台中海上航线,争取厦门成为两岸客货运包机直航定点航空港,拓宽厦台来往通道,努力促进直接“三通”。
24、实现厦台旅游双向对接。抢抓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机遇,完善五年期台胞证受理中心的运转,精心策划厦台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完善海空一条龙服务协调机制,形成人员往来的快捷通道,争取成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中转口岸,努力将厦门打造成沟通两岸旅游互动的桥梁。制订厦金旅游合作规划,努力争取简化相关手续和审批环节,出台优惠措施,拓展厦金旅游合作的市场空间,努力将厦金旅游办成大陆居民赴金、赴台旅游示范、黄金线路。
25、推进厦台农业全面合作。以农产品贸易中转、农业优良种苗引繁、农产品加工出口和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为重点,引进台湾农业优良品种、深加工设备和技术,培育壮大农业合作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基地。完善动植物检疫、农产品贸易等运作机制,积极搭建海峡两岸农产品、水产品集散市场、海峡两岸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平台。
26、拓展、深化厦台文化交流。发挥闽南文化优势,办好厦门卫视、闽南之声广播、海峡新闻网等媒体,增强对台宣传效果。办好海峡两岸歌仔戏艺术节、闽南语歌曲大奖赛、海峡两岸图书交易会等,积极组织我市各艺术团体赴台演出,加强厦台各项社会事业和民间民俗交流。吸引台湾文化艺术团体来厦交流,吸引台湾宗亲社团来厦寻根访祖,吸引台湾青年学子来厦就读,吸引台湾优质教育资源来厦兴办教育,增进台湾民众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向心力。
27、加强厦台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与主张发展两岸关系的台湾各党派地方组织和其他民间组织的联系,密切与台中市的合作交流。办好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出口商品交易会、海峡两岸科技成果交易会、海峡两岸旅游博览会以及经济文化论坛等经贸文化交流合作载体平台,拓展合作渠道,丰富合作内涵,建立长期化的交流机制,形成品牌效应,提升厦门与台湾交流合作的层次与水平。
九、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
28、努力提高产业技术水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能够提高产业竞争力、促进新型工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推动加工装配工业向自主研发转型。围绕我市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需求,坚持以质取胜,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更多核心技术,拥有更多自主知识产权,造就更多的知名品牌。重视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坚持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加强“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三资”企业在厦设立研发机构,大力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活动,实现技术创新的社会化、规模化和产业化。
29、加快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开发体系和自主创新机制,加大对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创建工程技术中心、技术转化中心。建立健全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火炬高科技园、软件园为主体,加强科技孵化基地建设,集成与优化科技资源,吸引国内外研发机构和科研人才,增强科技园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着力培育骨干科技中介机构。进一步健全“产学研”协调机制,构建企业、研究机构、高校和中介组织的技术创新联盟。注重创新绩效,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步伐。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和长效投入机制,完善风险投资机制,形成多元化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30、大力推进“人才强市”战略。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等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注重引进和培养物流、金融、旅游、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级管理人才,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重视培养战略型科学家、学术带头人和科学家团队。实施人才发展规划,建立完善客观准确的人才评价机制、自由流动的人才市场机制、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分配和激励机制等,营造有利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努力形成长久持续的创新能力。
31、提高城市创新水平。加强科技创新型城市建设,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加强科普工作,努力在全市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和发展环境,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以学习促创新,以科技促发展,不断激发市民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推进产业创新、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制度创新、城市建设创新。抓住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创新这一关键,以市场为导向、以自主创新为动力,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节约和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
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32、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做好土地利用的综合平衡,加快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推进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实施重大设施建设项目的综合开发,有效开发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改造和淘汰高耗能的设备,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深入开展节约用水,鼓励使用节水用品,加强高耗水行业和城市生活节水管理,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试行中水回用和海水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措施。
3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建立健全发展循环经济的激励机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认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完善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逐步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建立企业为主、政府支持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全市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行清洁生产,鼓励企业使用消耗少、效率高、无污染、少污染的工艺、设备、能源和原材料,鼓励企业对工业废弃物进行综合利用,最大限度实现物料的循环使用,减少废弃物最终排放量。推广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能源;发展使用清洁燃料的公共交通,推广使用新型节能、环保建材等新材料,开发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等综合利用。鼓励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可再生资源的重复利用,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水平。
3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创建生态示范城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加强水土保持,发展城市林业。综合整治水环境,继续推动九龙江流域环境保护,有效保护水资源;加快污水管网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加强对企业污染源的整治和管理,严禁废水超标排放,建设生态型工业集中区;实施第二轮海岸带综合管理战略行动计划,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和噪音污染控制,按照总量控制要求,削减重点大气污染源二氧化硫、烟尘的排放量,按照低噪声源与高噪声源建筑分离建设的原则,规划好商业区、居住区和工业区的布局,巩固提高环境噪声达标区建设成果。推进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全面推行废弃物的分类管理和无害化处理。加强生态法制建设,加强生态环境知识和生态环境法制的宣传教育,营造有利于厦门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舆论氛围。进一步健全环境监管体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切实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问题。
十一、统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功能
3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对教育的投入,高标准、高质量地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巩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体系,提升高等教育,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在推进高水平学校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同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教学管理和师资水平。完善新建城区的教育配套,重点建设集美、翔安等文教集中区,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把民办教育纳入全市教育发展规划,鼓励、支持、规范民办学校,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难问题。进一步强化区域性教育中心的地位和作用,增强教育资源的辐射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
36、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不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强化药品市场规范化管理,增加政府对非盈利医疗机构的投入,以公立医疗机构为主体,支持和引导民营、外资医疗机构发展,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认真研究并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重点建设一批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机构、设施和优势特色专科,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紧急救援网络体系,提高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强化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辐射能力的作用。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提高人口素质。优化配置体育资源,加快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社区、农村、学校等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提高全市人民健康水平。
37、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继续推进精品工程,进一步完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机制和生产制作机制,繁荣新闻出版、广播电视、文化艺术。完善农村、社区文化基础设施,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重点建设一批重要文体设施,强化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文化价值和创意、创新能力。凸显“闽南文化”、“侨乡文化”、“海洋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形成特色文化品牌。加大涉台文物、闽南特色古建筑等文物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重视做好“中国南音”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和弘扬工作。积极发展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文化体育项目,打造以厦门国际钢琴比赛、厦门国际马拉松赛为代表的文化体育品牌。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繁荣文化市场。
38、不断完善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机制。深化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建立“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分类管理”的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把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有机结合起来,加强政府对社会事业的规划、管理和监督。公益性事业要加大投入,切实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经营性产业要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推进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进程。积极探索通过公办民助、民办公助、合作经营、股份制等方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提供社会公共服务产品,推进社会事业经营主体多元化。深化社会事业内部管理机制改革,加强国有社会事业资产的有效管理,建立新型的用人和分配制度,激发社会事业单位内部的机制活力。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大力提高文化产业对社会的贡献率。
十二、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营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
39、积极促进社会和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深入推进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的服务和管理,努力建设平安、和谐、文明、有特色的新型社区和村镇。扎实推进基层基础工作,在基层的各个层面构建起党的领导坚强有力、依法管理、扎实有效、民主自治、规范有序、充满活力的工作新格局。更加注重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完善多元化的社会利益协调和矛盾纠纷解决机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厦门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40、努力扩大就业再就业。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继续实施和完善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的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优化创业投资环境,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多种形式就业。完善企业裁员机制,避免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加强政府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指导和服务,增加政府用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资金投入,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创业培训,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激励机制和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有效机制。
41、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水平。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不断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调剂的能力。发展企业补充保险和商业保险。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等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积极研究制定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措施,认真做好老龄工作。重视保障妇女儿童、老年人权益。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和残疾人事业,完善低保制度,建立健全以生活困难救助、社会医疗救助、社会教育救助为重点的城乡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救助资金筹措机制,保障城乡低收入者和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42、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强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建设,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推进公务员、事业单位员工工资制度改革,规范个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缓解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43、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健全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安全生产设施建设。加强城市公共安全、防汛抗旱设施、自然灾害预警救援、疫病虫害防控、防灾减灾等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应对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强化对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十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提供坚强的保证
44、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实施“十一五”规划,关键在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统一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切实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创造性。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不断拓展工作的新视野,探索新思路,取得新突破。按照“主要是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的要求,各级党委要认真研究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重大工作部署以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确保中央、省委和市委的方针政策和各项重大部署的贯彻落实。
45、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职能。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继续推进政务公开,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当家做主,充分享有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切实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和外事工作。加强法制建设,加快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加强地方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抓紧制定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地方性法规,用好用足立法权。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正,维护司法权威,尊重和保障人权。深入开展“五五”普法教育,大力建设法治文化和培育法治意识,营造崇尚法治的社会氛围。
46、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进一步繁荣哲学和社会科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巩固和提高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成果,加快现代化、国际化文明城市的建设步伐,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建立健全更加扎实有效的创建机制,全面提高城市文明水平和市民文明素质。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努力营造开放创新、和睦相助、友爱向善、文明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增强社会的凝聚力和创造力,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为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47、形成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关键在活,关键在和,关键在实,关键在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合力意识,增强推进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要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理顺部门之间、市与区、区与镇(街)之间的关系,科学统筹安排工作,形成各方分工合作、各司其职、团结奋进的工作格局,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进一步强化责任制,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抓好督促检查,强化各项工作的落实,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要坚持用发展的成果来检验工作的落实和工作的成效,把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决策部署上来,在全市上下形成奋发有为、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48、充分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巩固和扩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建立和完善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教育和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增强责任、提高能力、树立形象,保持一股蓬勃向上的朝气、敢闯敢试的勇气、开拓进取的锐气,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中充分体现共产党员先进性。坚持用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察考核评价标准,坚持全面、客观、公正的选人用人导向,充分调动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抓紧构建具有厦门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全体党员要牢记“两个务必”,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做群众的贴心人、带头人,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全体党员和全市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齐心协力,奋发有为,为推动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编辑:全新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