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青岛市大力推进海水利用工作

时间:2006-12-27 01:56

来源:国家发改委网站

评论(

  青岛市是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沿海城市之一。长期以来,水资源短缺是制约青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为缓解水资源紧张局面,青岛市在海水综合利用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技术日趋成熟,已经具备了大规模产业化的必要条件。

  一、青岛市海水利用具有良好的基础

  (一)自然环境。青岛地处黄海之滨,环抱胶州湾,海岸线长730公里,便于海水的大规模利用;青岛海域无冰冻现象,海滨以沙滩和花岗岩为主,海水清澈透明,水质优良;“三岛一湾,一线展开”的城市布局,呈现出沿海岸线“组团”发展的大城市框架,工业布局趋海调整,为海水利用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科研实力。青岛是我国著名的海洋科技城,是中国海洋科研与教育中心,是我国海水利用的发源地,早在70年代就组建了专门的“海水综合利用研究所”,在国内最早从事反渗透海水淡化研究。在海水利用防腐蚀与防生物附着领域,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良好的基础条件。目前全市涉及海水利用技术研发以及人才培养机构有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局一所、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25所等20多家院所,有能力解决海水利用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问题,推动海水利用产业化发展。

  (三)示范工程。一是1997年青岛投资4千多万元建成全国第一家提供工业用海水的海水厂,取水能力28万立方米/日,包括海上引水工程、电解制氯工程、管廊工程和泵房主体工程等,被国家列为海水利用示范工程。二是青岛华欧海水淡化公司2004年6月建成投产3千立方米/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该工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部关键设备在青岛加工完成。一年来工程运转稳定,淡化水质良好,平均造水成本为4.71元/立方米,应用于黄岛电厂锅炉补水,使软化水装置检修周期由以前1800立方米/次提高到1万立方米/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三是科技部“十五”重大攻关项目——大生活用海水技术示范工程研究已完成海水取水、后处理、防腐/防生物附着等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已通过阶段验收,目前正在组织实施住宅小区示范工程建设。四是“海水预处理装备”——所有海水综合利用工程必须的关键设备。“电解产生次氯酸钠海水预处理装置”是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725所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装备,该装备采用电解海水生成的次氯酸钠灭活和抑制海生物生长,从而有效防止海洋生物对海水利用设施影响,已经应用于国内大型海水工程并列入国家发改委产业化项目。

  (四)产业基础。在海水直接利用方面,目前已有三十多家企业利用海水制冷。海水除了作为冷却水外,还用作溶剂、还原剂、化盐、化灰、除尘、冲渣、冲洗、水产品加工、船舶压载以及冲厕等方面。利用海水的行业以电力行业为主,其海水用量占全市海水利用总量的95%左右;其次是化工行业,占4.5%左右。在用途上,以工业冷却水为主,占全市海水利用总量的99%左右。据统计,全市海水直接利用量从1990年的60多万立方米/日,上升到目前的240多万立方米/日(折合淡水12万立方米/日)。目前其中最大用户是山东黄岛发电厂和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

  在海水淡化方面,青岛拥有华欧、科瑞特等一批拥有专利技术的海水淡化专业公司,目前的海水淡化项目主要有:华欧海水淡化公司建成3千吨/日低温多效海水淡化工程,主要用于电厂内部锅炉用水以及瓶装饮用水,目前3千吨/日的反渗透也已建成通水,1万吨/日的反渗透和1万吨/日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示范工程,到2006年底达到2.6万吨/日的海水淡化能力。平度新河镇720吨/日的苦咸水淡化工程,采用膜处理淡化工艺,主要解决群众生活用水及当地工业用水。

  灵山岛30吨/日海水淡化装置,采用反渗透技术,主要解决该岛居民生活用水。

  在海水源热泵方面,青岛发电厂于2004年开发建成了我国第一个海水源热泵,已经在制冷、取暖、生活热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海水综合利用开辟了新的途径;青岛奥帆赛基地供热、制冷系统也全部采用海水源热泵技术。

  另外,以青岛海湾集团和海晶化工集团为代表的一批企业具有开展浓海水再利用的研发与产业化条件,有条件建立海水冷却、海水淡化、浓海水制纯净浓盐水(供给氯碱与纯碱生产,若青岛碱业生产化盐用水全部用浓海水替代,按照目前的生产规模,年可节约原料盐15万吨)、浓海水提取钾、镁等海洋化工相结合的联合工厂。

  二、积极编制《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

  为抓住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机遇,青岛市发改委2004年4月组织编制《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规划》并于2004年底完成了初稿。经过10多轮修改,2005年8月份完成了评审稿。同时,还完成了《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研究》、《海水淡化投资及成本分析报告》、《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链研究》、《海水淡化与胶州湾北部盐区产业的综合利用研究》、《海水淡化产业政策研究》、《海水淡化产业化市场前景分析》、《各类海水淡化技术分析》、《海水淡化产业规划-供水缺口分析》等8项专题研究。

  12月20日《规划》经市政府第60次办公会讨论通过,于今年1月份正式发布实施。《规划》从技术、经济、政策、市场、基础条件等方面,对青岛发展海水淡化产业进行了充分的论证,提出了“把青岛建成全国海水淡化产业基地和国家海水淡化推广应用示范城市”的战略目标,以海水淡化为突破口,带动科技创新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应用-设备产业化-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模式。到2010年,青岛市海水淡化能力将达到2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带动机械制造、高分子材料、技术服务等行业产值增加200亿元。到2015年,青岛市海水淡化能力达到40万立方米/日,海水淡化产业总产值达到120亿元,带动相关行业产值增加400亿元。

  三、青岛市积极研究海水利用政策措施

  (一)统筹规划,积极开展海水替代工作

  沿海可利用海水的新建、改建、扩建项目,优先推广使用海水。青岛化工厂、青岛碱厂、青岛煤制气厂等单位都是建厂之初就开始利用海水。《青岛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规定:“市节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替代水(包括中水、海水和其他可利用水)的利用规划。凡在利用替代水规划范围内可以使用替代水的用水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使用替代水。用水计划应当据此调整”。在“九五”和“十五”供水规划中,都明确提出扩大利用海水。

  (二)加大投入,扩大海水利用规模

  海水利用在青岛城市供水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多年来,虽然由于部分企业转产、迁址等原因,海水利用单位数量有所减少,但海水利用设施规模不断扩大,海水利用投资不断增加,海水利用水平不断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自九十年代以来,全市用于海水利用建设方面的投资约2亿多元,如青岛发电厂为满足2×30万千瓦机组的用水需要,投资近1亿元,改建原有取水设施和海水泵房,使海水取水能力达到270万立方米/日。青岛市投资4000多万元,建设青岛海水厂工程。该工程是我国第一座集中供海水厂,最大设计取水规模28万立方米/日,一期规模10万立方米/日,目前向管道燃气公司供海水约4万立方米/日。

  (三)加强产学研结合,拓展海水利用领域

  青岛企业注重与科研机构合作,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青岛发电厂1991年就与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电解制取次氯酸钠工业样机实验,并于1995年4月调试成功投入生产,改变了过去人工清理或投加液氯等费事费力、劳动条件差的防海生物附着传统方法;黄岛发电厂与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所合作,利用电厂低压蒸汽作热源,设计建设了我国第一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0立方米/日的海水淡化示范工程;青岛理工大学等单位进行的海水冲厕应用技术研究,重点对冲厕海水的后处理技术和有关经济技术指标进行研究,选定在胶南市建设海水冲厕的示范小区。

  青岛市海水利用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期盼各位领导、专家能够为青岛市海水淡化产业发展出谋划策,青岛也愿与国内外海水利用领域专家、科研机构和企业真诚合作,共同促进海水利用产业发展。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