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太湖蓝藻考验政府应对能力

时间:2007-06-01 09:48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评论(

  一年一度水变臭今朝汹涌成危机
  “太湖每年都会爆发蓝藻,使自来水发臭。时间一般在七八月份,持续两天左右。但今年却提前到五月下旬,已连续十多天了!”与无锡梅园水厂一墙之隔的五星级太湖饭店的大堂副理5月31日向记者抱怨,“这段时间饭店的所有用水都是从宜兴、苏州,甚至是从南京、上海买来的纯净水,饭店原先应对两三天断水、缺水、臭水的危机处理机制已经不堪重负了,真不知道这样的局面还要拖多久?”
  太湖饭店是无锡太湖边上紧挨着水厂取水口的一个单位,“近水楼台先得臭”不足为奇。然而,从5月28日起,无锡市大部分市民家中的自来水都出现了臭味,老百姓不得不抢购纯净水煮饭、烧菜、刷牙、擦脸,洗澡成了“奢侈”生活。不过,面对这突发的公共生活危机,无锡市委、市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一方面紧急从南京、上海、苏州等地组织15000箱(550毫升装)纯净水供应市场,满足市民基本生活所需;一方面加大“引江(长江)济太(太湖)”调水力度,增加了“引江济太”调水容量,流量由原来的每秒170立方米提高到每秒240立方米。同时加快实施梅梁湖调水,采取多种措施促进太湖水体流动,尽快改善太湖水质。
  记者见闻
  为了了解无锡臭水事件的真实情况,5月31日上午记者冒雨驾车从南京出发,特地选择了能够环太湖行驶的宁杭高速。12点03分,记者从宜兴转道赶往无锡。在宜兴区域的高胜服务区,记者采访了服务区的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宜兴地区水质正常,没有出现污染状况。他告诉记者,无锡市区的情况比较严重,随便打开一个水龙头便能闻到恶臭味。这是无锡地区水污染给记者的第一个印象,无锡外地调水,自来水无法正常饮用。
  12点36分,记者进入无锡市,还未靠近太湖,便能闻到阵阵恶臭,车驶上环湖大道,空气中便弥漫着恶臭,而且气味越来越浓烈。近观雨中的太湖,湖水已经变成淡绿色,呈现浑浊状态。而空气中弥漫的异味,更像是鱼类腐烂的气味夹杂着农药的怪味,让人无法忍受。
  12点50分,在湖滨带十八湾生态修复工程办事处,记者采访了当地一位姓邵的邮差,他告诉记者,太湖水的恶臭味已经弥漫近半个月,当地农村居民也已开始挖井吃水。他说,虽然每年都有那么几天太湖水散发出恶臭,但是今年持续的时间特别长,这种情况他以往还没有遇到过。
  环着太湖走了一圈,太湖迷人的风景吸引着记者的脚步,可空气中弥漫的恶臭却又让人不得不想要离开。13点10分左右,记者来到坐落在太湖边上的五星级宾馆———太湖饭店。该饭店公关部副经理顾蕴毅对记者坦言道,太湖饭店的绝佳地理位置使饭店最先受到太湖水恶臭的影响。此次持久性的太湖蓝藻污染,在一定程度上给饭店带来了影响。有些预定的客房、安排的会议,因为太湖水散发出的恶臭而被取消,甚至于有的会议转到其他城市召开。
  13点40分,记者来到距离太湖不远的梅园水厂,水厂大门紧闭,水厂的保安人员告诉记者,自来水被污染,属于自然灾害,不是自来水厂的问题,目前领导们都已到自来水总公司开会,研究治理对策。
  随即,记者赶往无锡市区,在途中多次遇到装满纯净水和矿泉水的货车。而在无锡城区中,不管是大超市还是小卖部的里外都堆满了矿泉水。据悉,无锡的中小学已基本停止供应午饭,而白领储小姐告诉记者,5月28日开始她发现单位的水有问题,随后的几天,她就只能在肯德基和麦当劳吃饭,或者吃些饼干。
  政府应对
  公共危机发生后,无锡市党委政府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真实情况,给市民应有的知情权。无锡市政府新闻发言人5月30日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公众公布说:受自来水水源地蓝藻影响,无锡部分地区自来水出现异味。无锡市政府解释说,这次水源地水质异常,主要是水中含有的蓝藻死亡腐烂,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导致水体缺氧性腐变,再加上太湖水位下降导致取水口太湖底泥上泛,从而使水体产生异味。
  对发臭的自来水,无锡市疾控中心对其水源水、出厂水以及管网末梢水共采集50件水样,进行了有关水质指标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目前自来水除感官指标如臭味明显超标外,毒理学指标、一般化学指标及微生物指标等均符合国家GB5749-85水质规范要求。该中心还将对自来水水质进行持续监测。
  无锡自来水总公司目前已建立了24小时水质监测哨,不间断地进行水质监测,不惜一切代价,采取所有可行手段,强化水处理,如采取人工捞藻、投加活性炭和强氧化剂,进行除臭除藻等,严把消毒关,以确保自来水各项微生物指标安全达标,多种措施的强化处理基本维持了正常供水。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多次明确指示,要千方百计、不惜代价,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确保全市生产生活用水供应。他要求市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尽快改善水质。并要求市自来水总公司全力以赴,不计成本采取技术措施强化处理,提高自来水出厂水质。责成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蓝藻的打捞力度。还将视天气情况实施人工增雨作业,努力改善水质。
  无锡市水利局已制订紧急措施,启动望虞河“引江济太”。至5月30日上午8时,常熟枢纽已累计抽引长江水4.418亿立方米,通过望亭立交进入太湖的长江水已累计达1.755亿立方米,有效地补充了太湖水量,缓解太湖水位的降低,也缓解了太湖水质的进一步恶化。
  同时,通过梅梁湖泵站将梅梁湖的水调往梁溪河,经梁溪河入京杭大运河。这项措施可增加梅梁湖水域水体流动,使得“引江济太”补充的水量向梅梁湖水域流动,以达到改善梅梁湖水域水质的效果。“引江济太”和梅梁湖泵站调水同时实施,使得“江湖联调”成为现实。
  5月31日下午4点多,无锡市政府再次对外召开新闻发布会,市政府副秘书长朱仲贤出席发布会并且回答了记者问。
  朱仲贤说,经过两天的治理,目前,水源地水质已经有了较大的改善,各项指标都有好转。在江苏省政府的支持下,无锡市实施了“引江济太”工程,使得太湖水位得到了提升,提高了水的质量,并且将太湖东部的闸门全部关闭,江水主要流经无锡境内。5月30日晚上重点污染地区梅梁湖也开始了调水工程,搞活梅梁湖水系,使得水源地水质好转。同时自来水公司也在千方百计的是居民用上放心水,开始进行治水工艺的改进,到目前为止,经过卫生部门的监测,无锡自来水已经达到国家“八五”标准,水并无有毒成分,只是水中依旧存在着残留腥味。
  面对记者追问水质的异味,何时能去除时,朱仲贤表示,目前自来水的水质在不断地好转,至于具体消除的时间,还不能确定。在新闻发布会上,朱仲贤还呼吁环太湖的两省一市的十三个县市,能够积极治理太湖,共同保护太湖。
  专家出招
  5月31日下午,记者还就太湖爆发蓝藻情况采访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研究员孔繁翔。孔繁翔告诉记者,太湖蓝藻水华形成与发展是与太湖的营养盐水平、高等植物密度、水温、水位、风力作用等密切相关的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根本上说还是由于流域上人类活动使得诸多营养盐进入湖泊,导致湖泊水体中营养盐密度过高,在适当的水文与气象条件下藻类大量繁殖所致。
  孔繁翔介绍说,太湖局部地区大规模藻类水华爆发时间比过去提前了近一个月。导致太湖水源地水质恶化的原因,首先是太湖呈现全湖富营养化态势。“十一五”期间环太湖地区各级政府虽然在点源、面源控制开展大量工作,投入巨资进行污水处理厂建设,但是由于对上游湖荡保护强度不够,湖荡生态系统发生了严重退化,太湖失去了第一道天然屏障,这是直接导致从太湖西北部进入的污染物总量升高,加上梅梁弯直湖港、武进港节制闸建设,太湖西北部水体转由竺山湖入湖,但是湖入湖容量较小,入湖水体以较快的速度进入太湖主体,增加了湖心地水体氮磷含量,2006年它们分别比1996年增加2倍和1.5倍,加重了湖心区、湖西区的富营养化。
  其次,今年以来1至4月份水温高于正常年份,适宜藻类生长。孔繁翔分析说,今年为近25年来的又一个暖冬年份,1-4月份温度高于多年平均值。尤其是4月份,月平均气温为近25年来最高,1-4月份太湖水体积温高于多年平均近20.7摄氏度,特别是4月25日以后太湖水温一直维持在20摄氏度以上,为藻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度条件。2007年1-4月份太湖水位相对较低也是致使藻类大规模生长的重要因素。孔繁翔介绍说,1-4月份,太湖处于相对较低的水位,比往年平均水位低5至10厘米,水位的下降,单位体积内的营养盐增多,水柱水体光强较大,加上太湖水温相对较高,促进藻类生长。而1-4月份偏南风风场显著高于往年平均,使得其他湖区的藻类容易向几个“死角”地区集中,因此大规模水华容易在一定区域内发生。
  孔繁翔介绍说,解决蓝藻的最根本办法就是去除营养盐,但是由于太湖不是孤立的,周围生活污水、工艺污水、农田肥料不断流入营养盐,加上湖泊水流动性不快,去除营养盐需要较长时间过程。目前可以利用的应急措施主要有建围隔阻蓝藻水华、机械除藻、改性黏土吸附沉将、引水冲释等办法。
  此次太湖蓝藻水华发生也敲响了警钟,如何预防蓝藻水华的发生?孔繁翔以及课题组的研究人员经过分析认为,太湖蓝藻水华形成与发展与太湖营养盐、高等植物密度、水温、水位、风力等诸多因素有关,从理论上来说是可以预报的。专家建议说,在目前全湖水体营养盐还无法得到有效削减的情况下,建议未来几年内,在每年的4月份左右,即蓝藻开始复苏并大量繁殖前,在景观湖区和水厂取水口采取必要措施,根据天气预报的温度与风向和风速,提前采取改性黏土,将正处于生长繁殖初期的蓝藻群体沉降到湖底,控制其生长,减少蓝藻水华发生的概率。
  专家建议,在蓝藻生长密集的部分地段建设蓝藻水华转移管道,利用电力或者水流将浓厚的蓝藻转移出太湖,在福建建设沼气发酵池,利用蓝藻水华产生能量,对蓝藻进行深度处理或有效物质提取,变废为宝,尽量减少蓝藻在湾内的堆积总量和堆积时间。记者赵剑波杜琳实习生陈珊珊韩春柳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