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煜煜生辉
绍兴市人民政府
绍兴是传统的江南水乡,以独特的水乡风情和文化享誉海内外。水生城之态,水筑城之形,水是城之源,水为城之魂。绍兴与水有着不解之缘:从大禹治水的勤奋和智慧,到历代王侯理水的果敢和毅力,从饱受水患之灾到享受水利之便、水景之美,可以说,水养育了绍兴人,孕育了绍兴城,见证了越地变迁,演绎着古越文明。
1名城绍兴的历史是一部“人水和谐”的发展史
绍兴是越文化的发祥地,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纵观历史,从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到“箪醪劳师”,从2500年前的越城建都到南宋时期的“绍祚中兴”,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到“辛亥三烈”,无不透视着水的秀气、灵性和柔韧,无不证明着一个朴素的道理:人水和谐,名城之魂。
1.1因人与水和谐相处而活力倍增
古城绍兴地处会稽山北麓、山会平原水网发达地区,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为城内河网水系的形成,提供了极为有利的自然环境。从清光绪十八年(1892)绘制的《绍兴府城衢路图》看,在8.3平方公里古城范围内,有纵横河道33条及绕城四周的护城河,总长60公里,另外还有大小湖池27个。城内三纵二横自然径流河道,构成了早期城内河网水系的骨架。此外,绍兴城区河道大部分系人工挖掘而成,计有25条之多。这些纵横交错的河道,往往街随河走,河随街流,形成了“一河一街”、“一河两街”和“有河无街”的街河布局。沿河又砌筑石坎,构架石桥,铺设石板路。河道两岸,遍设形态各异的下河踏道,既便于沿河居民下河洗涤,又可供往来船只停靠,成了绍兴颇具特色的“水上公交站”。从这里下船不仅可以航瓯泊闽,还能浮鄞达吴,水上交通便捷。
1.2因人与水和谐相处而拥有水乡桥乡酒乡的美名
绍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秀丽的江南风光倾倒了无数文人墨客,唐朝400多位诗人留下了赞美稽山鉴水的绚丽诗篇。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人家则是江南民居的生动写照,户户临水居,家家尽枕河。绍兴是桥乡,“垂虹玉带门前事,万古名桥出越州。”据陈从周教授《绍兴石桥》一书记载,从桥梁密度看,绍兴是苏州的两倍,是威尼斯的四十五倍。绍兴是酒乡,“城因酒而风望倍增,酒以城而名闻遐尔”,得益于富含矿物质的鉴湖水,绍兴成为黄酒之都,绍兴老酒以独特的醇香名扬四海。
1.3因历代的治水伟业创造人水和谐环境而不断兴盛
绍兴有壮丽的治水历史,“善治越者,当以浚河为急”。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终成治水大业;越王勾践围堤筑塘,垦其田畴,卧薪尝胆,成其霸业;东汉太守马臻筑堤蓄水,形成“其周三百五十有八里”之浩渺鉴湖;晋朝贺循疏凿浙东运河,曾有“今之会稽,昔之关中”之说;宋朝汪纲重修府城,浚府河水利通舟,绍兴成了“海内剧邑”;明汤绍恩修三江闸,“令山会之水蓄泄有度”。总之,千百年来,凡为绍兴人民所传颂的,大多是为绍兴治水大业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地方官员,而大禹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2新时期绍兴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的实践理念
近年来,绍兴人民在传承历史和开拓创新上下功夫,注重文化内涵,打造工程品牌,切实加强城市水环境和水文化建设,全面实施水城的景观更新和环境治理,先后被评为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节水型城市。2004年10月,绍兴市还荣膺最佳中国魅力城市称号。
2.1市水景观建设方面
绍兴投资12亿元,用两年多的时间,对绕城四周、全长12公里的环城河进行综合整治,新辟绿地54万平方米,建设稽山园、鉴水苑等8个主题公园,工程被建设部授予2003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规划建设长达37公里的大环河,投资8亿元,先后建成长3.5公里的大环河东段(平水东江)、全长8.88公里大环河南河工程;投资6300万元,对全长4.5公里的浙东运河绍兴市区段进行整治。
2.2市水环境治理方面
从1999年开始,绍兴分两年对15条内河实施了第一次集中整治,挖运淤泥、块石铺底、拆除违建、修砌河坎,水质有了一定的改善;2004年,又对15条内河实施了第二次集中整治,改造了3座翻水泵站,新建5座节制闸,改造6座节制闸,加固河岸1公里,达到水满、水活的效果。
在具体的探索实践中,我们强调贯穿这么三种理念:
(1)强调传承历史的理念
一个城市从诞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历史进程,就是一种生机勃勃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绍兴作为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不仅有将近2500年的建城历史,而且有杰出的城市规划思想,独特的水乡城市风貌。街河并行的城市格局、小桥流水的临河人家、粉墙黛瓦的建筑风格,还有鳞次栉比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名人故居等。古城里面陈列着的,既有古代绍兴人民创造的、众多有形的物质文明财富,又有许多优秀的、独特的、无形的精神文明财富,如戏曲艺术、书画艺术、学术思想、文学作品、爱国精神等等。大量有形的、无形的历史文化,通过名城载体,由远古驰向现代,呈现的是悠久的历史氛围和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名城的精华所在。我们必须珍惜它、保护它、加强它、衍续它,这样做,既是为了先人、更是为了后人,是历史赋予的责任和时代提出的要求。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城市水景观的建设中,十分强调对绍兴历史文化的传承。如环城河综合整治过程中,在沿河恢复了西园等3处古典园林、迎恩门等2座水城门,新建了以展示绍兴治水历史为主题的治水广场;在大环河东段建设中,专门建设了千石诗林景区,汇集了历代名家赞美稽山鉴水的诗作共计131幅,以书法的形式在千石诗林中的“诗墙”、“吟石”上;在大环河南段工程中新建名人广场,以浮雕长廊、名人雕像等形式重点介绍绍兴城市的发展历史及历代名人志士;在古运河整治中,恢复建设了“运河纪事”、“石桥遗存”、“橼木古渡”等景点;在古城内河整治中,结合八字桥水街、西小河、越子城、鲁迅故里、书圣故里五大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修缮保护,对河道两侧的传统建筑进行了“修旧如旧、风貌协调”的整修,使内河景观更显古朴而典雅,弥久而鲜活。背河而缠的仓桥直街历史街区在2003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优秀奖。
由于在城市水景观的建设中注入了浓浓的历史文化信息,这些景观更显古朴和厚重,更富有内涵和品味。
(2)突出人水和谐的理念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千百年来,绍兴人民切身体会到水患之灾和水利之便。变水患为水利,致力于创造人水和谐相处的环境,已成为历代绍兴人孜孜以求的目标和共识。
古城绍兴作为一座水城,它的规划建设理念是强调“天人合一”,突出人与水的和谐,水与城结合,以环城河分割外水与内河,既有可靠的安全保障,又便于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营造出“水清、岸绿、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观和舒适环境。在新的历史时期,绍兴开展水景观建设,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延续和弘扬前人“人水和谐”的理念。
一是体现亲水功能。为了便于人们欣赏水城景观,在规划中按照生态性和亲水性的设计理念,重点做好“借山、借水、借景”的文章,体现“真山、真水、真风景”,创造人与水接近的条件。如在大环河东段、南段的建设中,都设计建造了亲水平台、亲水广场、嬉水喷泉等景点,把人们吸引到水边来,与水“亲密接触”。
二是体现防洪功能。绍兴的环城河作为城市的屏障从建城之初就伴随着古城走过了近2500年的历程。1999年,根据省委、省政府提出用3年时间完成各地防洪工程建设的指示,绍兴在开展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中把“城市防洪”的功能放在重要位置,沿环城河新砌高标准河坎24公里,对大城湾进行了截弯取直,拓宽3座桥梁,疏浚环城河淤泥40万立方米。环城河整治后防洪标准从不足20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以上,进一步发挥了它的城市防洪功能。
三是体现旅游功能。绍兴这些年实施的这些水景观建设工程,其沿河两侧的数十个公园景点全部向人们免费开放。河、岸、绿、路、景的建设贯穿了文化、亮化、美化、净化和绿化,实现了水清可游、岸绿可闲、路宽可行、街繁可贸、景美可赏的目标。这些工程建成后,其旅游功能得到了全面体现,绍兴目前已成立了“绍兴水城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大手笔、全方位开发水城旅游,发挥出水城景观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功能,营造了人水和谐的文化氛围。
(3)凸显科学发展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城市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建设中同样十分重要。为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绍兴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水资源趋紧与环境污染日益加重的实际,转变理念,进行积极探索。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先后累计投资50多亿元,全面实施了从饮用水源开发、内河水体保护、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到污水集中治理在内的系列工程。用5年时间,投资20亿元,完成了日供水达100万立方米的小舜江供水工程建设。水库在为城市发展提供洁净水源的同时,还与宁波慈溪市达成了1.5亿元的供水合同,较好地发挥了水库的经济效益,小舜江区域供水工程被建设部授予2004年度“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在排水环节上,投资15亿元,历时3年完成了绍兴污水治理二期工程截污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市区95%以上的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了集中处理,为绍兴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环境条件。
3构建人水和谐城市景观的着力点
绍兴在构建人水和谐的城市景观、推进城市水环境治理的进程中取得的一些成绩,符合绍兴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满足了广大市民对生活环境的需求,人民群众也切实地感受到了这些工程给他们带来的便利和实惠。我们的体会是:
3.1人水和谐的共建凝聚力必须转变观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中其城建、环保、旅游、文化、经济等功能日益增强。如何发挥多方面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共建的凝聚力,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在具体实践中进行大胆探索。在工作思路上,转到既重视农村水利又重视城市水业的观念上来,把城市水业融入大城市建设之中;在经营环节上,转到既强调防洪又强调“供防排”一体化经营上来,实行综合治理;在功能配套上,转到既注重发挥防洪功能又注重发挥城建、环保、文化、旅游等配套功能上来,切实推进城市水环境建设;在工作格局上,从原来只由单一部门搞水环境治理转到在市政府统一领导下,以城建、水利部门为主,由环保、文化、旅游等部门合力共建上来,实现向大水业的转变。在投入机制上,实现了以财政投入为主向市场化多元筹资的转变,运用市场机制,发挥社会优势,多元筹集水环境治理资金。如环城河综合整治工程通过社会捐资、银行融资、开发筹资等多种方式筹资达9亿多元,而财政投入仅5000万元,较好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而且随着工程竣工,两岸地块增值,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了较好统一。
3.2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必须加强保护
绍兴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在新的历史时期,既要发展,又要整合,但更要保护。在建设城市水景观方面,如何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非常重要,既不可能原封不动地予以保留,也不允许脱胎换骨地加以改造,关键是重在历史文脉的保护,即对不同历史时期的有代表性的文明成果,以内容、特点到表现形式,予以系统保护,重点突出“形”与“神”的保护,在创造人水和谐的优美环境中传承历史文化。保护的重点是加强对水城整体风貌和格局的保护,包括水城格局、空间形态和建筑轮廓线等内容。古城绍兴范蠡建城时,就有四座水城门,城内河网与平原水网相联。此后2000多年中,老城区仍有33条河道、229座石桥。后因填河筑路,河道有所减少,但是水城主体格局仍较完整,尚有河道15条(总长17.6公里),桥梁110座,河湖水面仍占城市总面积的7.8%。这是绍兴的城市特色,是延续了数千年的历史文脉,后人必须把它保护好。因此,在整个城市的水景观建设中,要大力弘扬传统水文化,推陈出新,做到古城保护与水景观建设的协调平衡,从而使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高度融合,永葆历史文化名城的生机和活力。
3.3人水和谐的城市新景观必须拓展视野
水是绍兴城市的兴起之源,水兴城市兴。未来绍兴要建设现代水都,必须拓展视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城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的优势,牢牢抓住水这一发展之本,切实加强城市水景观建设和水环境治理,让人水和谐的传统水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熠熠生辉。现代水都在结构形态上要做到生态景观与自然风貌有机统一,体现“水城共建,水绿共融”的亲水风格,使城市景观与水乡特征有机渗透。下一步,绍兴将重点建设“四环四网”城市生态景观河湖体系--“四环”分别指规划建设中越城、柯桥、袍江和绿心的环河工程,建成组团与组团之间、组团与绿心之间互相衔接的大环河绿带网络系统;“四网”指越城、柯桥、袍江和绿心内部纵横密布的河网,形成一个完整的城市水生态系统。规划建设三大治水工程——大环河工程:以环城河为骨架将城市空间向外扩展,建成一条长约35公里的大环河,这又将是绍兴治水史上的一大壮举。跨江大桥:建设钱塘江绍兴跨江大桥,缩短历史文化名城绍兴与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的时空距离,拓宽环杭州湾城市带的经济活动空间,直接改善曹娥江下游两岸的交通区位环境。曹娥江大闸:该工程建成后,曹娥江两岸、曹娥江地区以下防洪潮能力可以提高到200年一遇,并大大改善杭甬运河曹娥江段的通航条件,为大规模开发海涂创造条件,并为建设经济强市开辟新的承载空间。
论文搜索
月热点论文
论文投稿
很多时候您的文章总是无缘变成铅字。研究做到关键时,试验有了起色时,是不是想和同行探讨一下,工作中有了心得,您是不是很想与人分享,那么不要只是默默工作了,写下来吧!投稿时,请以附件形式发至 paper@h2o-china.com ,请注明论文投稿。一旦采用,我们会为您增加100枚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