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AI视角下,长江经济带磷污染治理的市场发展趋势

时间:2025-02-12 10:20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本文基于AI分析整理

在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体系中,磷污染问题日益凸显,对区域生态平衡和水资源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追本溯源,导致磷污染的原因较为复杂,主要涉及工业、农业和生活等多个领域。在工业方面,磷矿开采、磷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磷废水,如果处理不当,磷元素便会随废水排入自然水体。农业领域,大量使用的磷肥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粪便,部分未经有效处理就进入水体,成为磷污染的重要来源。生活污水中,含磷洗涤剂的使用以及污水处理设施不完善,使得生活污水中的磷在未经充分处理的情况下流入江河湖海。

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积极应对磷污染问题,纷纷制定了明确的 2025 年治理目标。总体来看,各省(市)均围绕降低水体总磷浓度、减少磷排放总量展开工作。具体而言,重庆致力于控制长江干流重庆段及出境断面总磷浓度,并实现一定减排量;云南着力将长江干流(金沙江)及其重要支流、重点湖(库)的总磷浓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四川力求稳定控制多条河流断面及重点湖库的总磷浓度;贵州聚焦 “三磷” 企业污染整治,保障主要支流水质达标;江苏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将化学需氧量、氨氮、总氮、总磷、氮氧化物、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等7项污染物总量作为考核挂钩标的,收取污染物排放统筹资金,并按照既定机制进行返还和奖励;上海旨在削减全市总磷排放量,稳定长江干流上海段水质;江西以降低鄱阳湖南昌湖区总磷浓度、提升断面水质优良率为目标;浙江致力于让省控以上断面及跨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总磷指标达标;湖北则着重控制断面生态基流,提升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稳定长江干流湖北段水质。

为有效遏制磷污染,长江经济带各省(市)政策要求如下,明确了磷污染治理目标及具体要求:

制表:E20研究院

综合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磷污染治理需求,环保企业在污水处理领域磷污染治理方面的主要市场需求方向如下:

1、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技术与设备:针对不同规模和类型的污水处理厂,研发和应用高效除磷工艺,如优化生物除磷流程、改进化学除磷药剂配方,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总磷排放标准。在城镇污水处理厂,推广深度除磷过滤技术,进一步降低尾水总磷含量;在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中,开发小型化、低成本且操作简便的除磷设备,提高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

2、污水收集管网建设与维护技术:精准检测管网混错接、渗漏的技术需求迫切。借助先进的探测设备和智能监测系统,能够快速定位问题点,为管网修复提供准确依据。此外,老旧管网修复及防渗漏技术也至关重要,可采用非开挖修复技术,减少对城市交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提高污水收集效率,避免含磷污水泄漏造成二次污染。

3、“三磷” 企业污染治理技术:研发适用于磷矿开采、磷化工企业的高效废水处理技术,实现废水闭路循环及回用,降低总磷排放浓度和总量。例如,开发针对磷矿矿井水的高浓度含磷废水处理技术,以及磷化工企业尾气净化水、生产过程废水等的深度处理和回用技术;同时,改进磷化工企业的生产工艺,从源头减少磷的产生和排放。

4、面源污染控制技术: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方面,推广农田氮磷拦截技术,建设生态拦截沟渠、人工湿地等设施,减少农田退水中的磷含量;优化畜禽养殖模式,研发畜禽粪便高效处理及磷回收利用技术。对于城市面源污染,加强初期雨水处理技术的应用,建设初期雨水调蓄池并配备高效除磷设备,降低城市降雨初期地表径流对水体的污染。

5、污泥处理与磷回收技术:随着污水处理规模的扩大,污泥产量不断增加,其中含有一定量的磷。开发污泥无害化处理和稳定化处置技术,确保污泥安全处置;同时,加大污泥磷回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磷资源的循环利用,降低污水处理成本,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6、在线监测与智能化管理系统:为实现对磷污染的有效监管,需要高精度的总磷在线监测设备,实时掌握水质总磷变化情况。建立智能化管理系统,整合污水处理厂、排污口、管网等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对污水处理设施的智能调度和优化运行,提高管理效率和决策科学性。

7、生态修复与缓冲带建设技术:在河湖生态保护方面,运用环保清淤技术,清除底泥中的磷污染物;加强河湖缓冲带体系建设,种植具有高效除磷能力的水生植物,构建生态拦截屏障,削减入河湖总磷污染负荷,恢复和改善水生态系统功能。

综上所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对磷污染治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性考核,环保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地政策动态,结合自身技术优势和市场定位,精准布局污水处理市场,在助力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