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1-09-28 11:23
来源: 绿茵陈
作者: 王凯军
王凯军老师年少成名,在科研上卓有成就。特别是,他和中国第一代环保工作者一起工作,经历了中国环保重大事件的全过程。
去年值王凯军老师生日,在弟子们的一再要求下,他开始陆续回顾从业以来的经历和经验,在此基础上,口述了《环保回忆录》。绿茵陈和913工作室等一起,有幸记录整理相关内容。
本文截取了王老师在污泥和畜禽领域里续写的厌氧篇章、十万亿燃气工程出台的细节,内容涉及中持绿色的诞生与发展、污泥以及其他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的探索等。
通过几十年与企业和产业界的合作,我深刻认识到技术和产业推进中“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的重要性。
“天时”很好理解,指技术所在领域恰得其时,大势将至,进入得太早或太晚都不行;“地利”是说企业必须占据一定的地域优势。简单理解,是看它在这个领域或区域有没有自己的优势;更深层次是看企业在特定领域有没有相关基因。比如UASB,我跟十多个单位合作过,最终只有十方一家做成了,就是因为它的基因优势;“人和”就和找对象一样,得看对了眼,有共同语言,人和人之间合作是一种双向选择。
谈到污泥与畜禽厌氧消化,很多人都认为我应该和十方公司合作,延续过去在工业厌氧领域成功的经验,十方虽然在工业领域非常成功,它却不一定具有在市政领域深耕的基因,就是没有“地利”。
从这个意义上讲,发展污泥厌氧这一历史使命注定要更换主角。
在我心目中,新登场的中持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农村生物燃气领域的“天时”也不错,他们也有着跟县城及以下区域打交道的基因,但如果不认同这个理念,一样合作不了。
我与中持合作污泥厌氧处理的故事,开始于2008年的几个契机。
01污泥厌氧消化与中持绿色的起步
Anaerobic digestion of sludge and its industrializa
污泥问题由来已久,但行业里基本停留在坐而论道的阶段,没能真正推动厌氧消化工作。
为什么市政污泥领域的厌氧消化推不动?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掌握主流话语权的市政人比较保守,长期以来,他们把注意力都放在了城市污水上。外面的工业废水及农业废弃物处理需求不断演化,厌氧技术在这些领域用得风生水起,但他们不太关注,也不够了解。
2008年,金源创始人许国栋二次创业,建立了中持品牌,业务聚焦在水务领域。同期,我给部委做“十二五”规划,提出污泥厌氧消化应该成为重点。这两件事在我脑海中碰出了一个火花,于是我给许国栋建议,在污泥领域可以成立一个公司,借此把污泥的厌氧消化搞起来。
虽然,后来我和许总一起做了许多事情,有很多交集。但是,在2008年之前我没有和他正式合作过。一个时期老许经常到北京环保所,他与环保所我前任总工王绍堂交往密切,但和我没有太多直接交往。
许国栋(左)与我
我和许国栋认识不算晚,他有几件事让我很难忘。
他初出茅庐时,就拒绝了台湾水美公司的橄榄枝。大概是1992年底左右,许国栋刚创业不久(他硕士毕业后在北京建工学院任职,受到十三大和小平南巡的感召,于92年下海,带着他的一帮学生创办了校办企业)。
这一时期,包括环保在内的各类产业都刚刚开始萌芽,文一波、赵笠钧等人也正不约而同地从体制内出来,准备施展身手。当时许总的公司体量还非常小,来大陆开拓市场的台湾省水美公司找到他,想谈谈入资或者收购他们作为平台。但是听说许国栋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并表示:“3年后,我们就是大陆的水美,并且规模会超过你们。”
此后,水美公司廖学贤董事长通过北京环保所总工沈光范先生(找许国栋也是他联络的)找到我,当时我正在荷兰攻读博士。水美廖总在荷兰鹿特丹定了一家高档餐馆,约我一起谈谈,并表示希望我加盟中国水美,和他们一起干。
我是如何回绝他的已经记不清了,但是肯定没有国栋兄的豪情。不过,他订了豪华餐馆请我吃牛排,仍然让我记忆犹新,那可能是我吃过的最高级的牛排,年代久远,滋味早已忘记,只记得价格是150荷兰盾一份。
水美公司最终与杭州纺织研究所的余淦生一起成立了杭州水美,也做成了几个大项目,初期效益很是不错。
90年代的企业家,眼界、心气、志向都很高。那个时代也为他们提供了绝佳的舞台,他们的前面一马平川,有大把的事情可想、可做。他们的目标很大、很清晰,且很可能真的做成。
知交酒友
当时不知道许国栋对我是什么感觉,但是,他对我所做的工作还是认可的。
90年代末,许国栋离开北京公司总部只身去了无锡办环保设备厂,呆了两年。期间有一回,他让我带着他去认识上海帕克公司的张巍,我们约在上海见面。
从帕克公司出来许总送我去机场,路上提出邀请我加盟金源。我说:“你的公司做得不错,但事太少了,没有我做的事。”我的意思是,在环保所我想研究什么,就可以研究什么,不受限制,而公司受主营业务限制。这件事可能给老许留下了错觉,很长时间他不和我合作,究其原因,说我“花心”,关于这一点,我们争论了好多年。
但是,很快我又找到他参加我们的九五攻关《UASB反应器设备化及其配套产品开发》产业化课题鉴定会。他很意外我请他作为专家,实际上我是请他了解厌氧,我们在寻求和他合作的机会。
在这次鉴定会上,我建议他与我们合作推动厌氧技术时,他有些犹疑,我劝说他:“不能因为和路雪厌氧项目,你就一朝被蛇咬,十年怕厌氧呀。”他听后吃了一惊:“连这你都知道?”但是,当时我们仍然没有合作成。
编辑: 赵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