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王凯军: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技术的突破与革新之路

时间: 2022-10-10 10:06

来源: 中国水网

作者: 王凯军


微信图片_20220905094603.png


第二部分是25000m³/d到27000m³/d中试实验区,在原有缺氧、好氧的氧化沟中,分为一个缺氧区、一个好氧区,好氧区上部有分离器,以该种形式进行改造。从耗时两年取得改造成效可以从处理量、出水COD、氨氮浓度等方面来看:

从处理量和出水COD来看,旱季来水量少,平均处理量大约是2.5万吨;雨季来水量大,处理水量接近3万吨,雨天甚至会超过3万方。出水COD方面,除去启动时有波动外,其余均稳定达标,2021年、2022年均稳定在25mg/L左右。

从出水氨氮稳定性来看,出水NH3-N实现稳定达标,平均0.6 mg/L;较改造前的1.9mg/L,降低1.2mg/L;出水TN实现稳定达标,平均10.3mg/L;较改造前的13.6mg/L,降低2.7mg/L,水质提升明显,日均出水稳定达标,消除了该厂出水总氮不达标的风险。从统计学角度出发,出水氨氮值在2021年的最大值为-1.4 mg/L ;2022年的最大值为-0.83mg/L,均远低于较改造前的1.9mg/L。出水总氮值在2021年最大值为的-14.6mg/L;2022年的最大值为-13.5mg/L,均远低于改造前的13.6mg/L。

微信图片_20220905094608.png


从颗粒污泥形成、粒径等来看,污泥颗粒化比例在20%左右。启动后,颗粒化比例和平均粒径均逐渐升高;在11月底,由于冬季水温降低,颗粒化比例和平均粒径的两项指标下降;从粒径分布情况来看,粒径<0.1µm的污泥逐渐减少,污泥粒径逐渐增大。

探究本质—华益德公司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机理

1.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异常现象分析

王凯军表示华益德的研究没有拘泥于饥饿丰盛理论中,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研究发现一个反常现象,在缺氧区大部分氨氮和总氮得到去除,不像序批工艺总氮主要在好氧区被去除。基于反常现象对其菌群进行研究,发现颗粒污泥中存在如存在PAO、DPAO、GAO功能菌等各类反硝化细菌。

通过间歇式活性污泥法实验,对颗粒污泥进行强曝气处理,在曝气过程观察氮的变化,通过观察可以看出:颗粒污泥较多的氨氮去除量较多。其原因是颗粒污泥结构导致同步硝化反硝化现象发生,曝气过程中氨氮转化为硝酸盐,在颗粒污泥内部发生反硝化现象。粒径一定情况下,内部缺/厌氧区随着DO增加而减少;如果DO一定情况下,厌氧区随粒径减少而减少。证实粒径>0.2mm的污泥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小于0.2mm的污泥同样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能力,因此推断微氧池发生了同步硝化反硝化。

2. 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饥饿-丰盛理论研究

如前所述,现阶段多数理论以丰盛为主,丰盛条件是为有足够的底物维持微生物生长的条件,微生物吸取挥发酸之后转变活性胞内聚合物,生长较为缓慢的聚磷菌可以发展,在连续的好氧污泥颗粒中丰盛条件判断的标准是借助动力学理论衡量,过程较为复杂。华益德对反应器第一个池子处于微氧状态,但是又有充足的曝气量足以将大量氨氮转化硝酸盐,反应器处于好氧状态,饥饿现象无法发生。

王凯军教授根据华益德公司的实验结果试图解释这一问题,针对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过程提出剪切诱导的逆饥饿-丰盛颗粒化形成过程的假说。剪切诱导的逆饥饿-丰盛颗粒化过程可以被分为三步:第一步颗粒污泥前体形成过程是絮状污泥在曝气剪切力作用下,形成颗粒污泥前体。在三千多篇相关学术研究中大部分都支持剪切力作用下形成颗粒污泥这一现象,在高负荷的内置沉淀池形成选择作用;第二步颗粒污泥生长:颗粒污泥前体反复回流进入微氧池,在相对丰盛条件下得以迅速生长,即:颗粒污泥在好氧区回流到缺氧区后,在不断生长中生成一定粒径,从而导致微环境发生改变;第三步颗粒污泥分层成熟:一定粒径的颗粒污泥在微氧池环境条件下,功能微生物分层生长,最终形成成熟的颗粒污泥。

最后,王凯军表示,国际上目前对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主要由两种理论指导:第一是饥饿丰盛理论;第二是选择压理论。华益德在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意义有两点:第一,借助生产性规模3万吨水平,初步实现好氧颗粒污泥;第二,在特定反应器结构中表现出独特的机制。华益德公司在连续流好氧颗粒污研究中表现出的机制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下一步需要深入研究的,同样该机制的发现对于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未来值得在华益德公司研究基础上推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12

编辑: 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