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16-12-28 09:32
来源:
作者: 王自发
今天是北京等23个城市启动空气污染红色警报的第5天。对北京市的老百姓来说,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霾似乎并未如传说中那么疯狂,以12月18日为例,当日空气质量指数(AQI)是271,没有越过300这个严重污染的台阶。
而河北的多个城市就没有那么幸运,石家庄、邯郸等地的AQI已经连续数日超过500,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爆表”了。
不管哪种情况,华北多地的民众似乎对红色应急预案都有诸多疑问:北京的老百姓说,连续6天启动红色预警,是不是有些用力过猛;河北的老百姓说,机动车、污染企业,听说能停了都停了,怎么还持续爆表,预案的方向到底对不对?
今天,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独家专访中科院大气所研究员王自发,请他用数据模型解读红色预警下的应急预案究竟如何发力。
上面这两张图,上边一张是王自发的研究团队根据气象条件、排污清单,以及地区间相互传输的影响,对12月18日有可能出现的重污染过程进行预测;下边一张则是采取限行、限产等应急措施后,对空气质量状况的预测。
王自发说,对比两张图,可以看出采取应急措施后的下图中,代表严重污染的紫色区域明显较左图范围缩小了。这意味着应急措施发挥了“削峰”的作用,通俗来说,就是减少了“爆表”的区域。
这也可以解释清楚,为什么北京的市民在12月18日并未感受到强烈的污染来袭。而对石家庄等地的市民来说,尽管仍然被超500的重污染所笼罩,但从预测图可以看出,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污染还会更加严重。
王自发说,这从另一个层面也说明,华北一些城市的污染排放远远超过了当地的环境容量,一旦气象条件不给力,污染就变本加厉,即便有应急措施,也只能稍微降温,不可能彻底扭转重污染的局面。
“削峰的意义在于减少人群在高浓度污染中暴露”,王自发说,不能因为污染没有骤降,就否定应急措施的作用。
从2015年起,王自发等研究人员就在研究重污染的预报。他说,从2015年几次红色预警采取应急措施的效果来看,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有的地区因为采取应急措施,污染等级有可能降低一、两个等级,也就是,有可能从严重污染降至重度污染的水平。
12月18日,环保部也发布了这样一则消息,华北23个城市12月16日启动红色预警后,由于各地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积累速度变缓,重污染发生过程较预测结果有所推迟,峰值浓度降低,污染程度均较预测有所减弱,约三分之一的城市污染程度下降了一级。
同时,环保部也在12月18日提醒说,随着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的持续,18~19日污染情况有所加重,将出现第一个高值,21日出现第二个高值,减排措施的具体成效需要进一步观察评估。
上面这组图是王自发利用模型所作的对12月19日的预测情况,上图依然是没有采取减排的情况,下边是采取了减排措施的预判。可以看出,12月19日确实污染的程度和区域都要比12月18日要加重,但应急措施的效果还是会比较明显的,能有效缩小代表严重污染的紫色色块的面积。
再来看看这张图,王自发解释说,这是区域空气质量预报模式预报的12月18日各地红色及橙色预警减排造成的环境空气中PM2.5日均减少量。从图可以看出,这一天京津冀地区18日日均PM2.5减少了30~70微克/立方米。
这张图则是王自发对12月19日PM2.5浓度减排的预测,京津冀地区日均PM2.5预计减少30~150微克/立方米。
此次华北23个城市同时启动红色预警,但从12月17日、18日的数据来看,并不是所有城市都爆表,那么问题来了,究竟需不需大面积的城市都“吃药”?
王自发说,他们对12月18日北京PM2.5的来源做了解析。刮南风的时候,北京可能受输入性污染大一些,但刮北风的时候,也可能影响其他地区。这就说明区域内没有谁能独善其身,必须要合力治污,共同“削峰”。
作为研究者,王自发等正密切关注此次红色预警的效果。他说,近两三年来,各地重污染天的应急预案是在不断进步的,从早年前的“多城一面”,到现在大部分城市都有针对本地污染源清单的减排方案,但这还不够。
王自发说,从研究者的角度来看,其实每个城市都应有多套应急减排方案。比如,这次预报认为,未来一两天的污染主要来自于本地排放,那么就应该加大本地的限行限产;如果这次预报认为,未来的污染是传输性的污染,那么一个地区就应该申请区域内联动减排。应急预案应该根据污染预报动态调整,而不是一成不变。
本文来自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记者:刘世昕
编辑: 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