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原理成熟,国外普遍应用,从碳减排和循环经济的角度看效果是正面的,适应未来需要。而“污泥厌氧消化处理技术叫好不叫座”在我国似乎已成为业内共识。中国水网 “污泥万里行”活动以关注行业现状、优秀项目考察为主题,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实地考察,本期特别探访污泥厌氧消化处理厂,以为读者“窥斑见豹”。
相关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50个污泥厌氧消化项目,其中1/3关停,1/3不稳定,这一在欧洲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为何在中国严重水土不服?
我们获悉,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工艺的浙江省宁海县城北污泥处理项目已稳定运行1年半,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该项目由北京中持绿色能源环境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持绿色”)建设,为此,中国水网记者专访了中持绿色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李彩斌。
图为中持绿色副总经理、技术总监李彩斌
示范工程的“幸福小烦恼”
据悉,宁海污泥处理项目由中持绿色以DBO模式进行建设,是国家863示范工程,并获得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资金的支持。目前,该工程已被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专家一致推荐为污泥处理处置国家级备选示范项目。
李彩斌介绍,项目建成后,前来参观学习的人络绎不绝,这也是“幸福的小烦恼”。
据悉,浙江是最早出台污泥处理处置规划的地方之一,宁海当地政府经过认真比选,选择了适合当地的污泥厌氧消化技术。
宁海污泥处理项目于2012年3月竣工投产,采用“分级分相厌氧消化+深度脱水+土地利用”工艺路线,处理规模为日处理含水率80%的污泥150吨,粪便40吨,其中一期工程处理能力为日处理含水率80%的污泥75吨,粪便30吨。
李彩斌介绍,该项目将县域内的污泥、粪便等有机废弃物集中进行厌氧协同消化处理,是当地一座绿色生态设施。项目产生的沼气可用于发电,余热可作为消化污泥加热的热源,处置后的污泥可作为园林绿化营养土使用,有效实现了生物质资源利用最大化,及“循环利用、节能降耗、安全环保、稳定可靠”的污泥处置目标。
“在一个行政区域中建设绿色生态设施,实现生态循环或许是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李彩斌认为。
工艺四大亮点
宁海县污泥项目是国内首个城市污泥温度分级-生物分相厌氧消化新工艺工程。
李彩斌指出,该工艺有四个最明显的特色:一是采用分级分相的厌氧消化工艺,突破了剩余污泥厌氧消化技术难关,缩短了停留时间并提高了产气率;二是采用协同厌氧,对区域内的污泥、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粪便等有机废弃物进行综合处理处置;三是通过提高污泥含固率来降低消化系统池容,减少了系统用热量节能降耗;四是实现了热电联产,污泥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发电大于系统自用需求。
有人不看好污泥厌氧消化工艺,原因归结为我国污泥含砂量高、有机物含量低。对此,李彩斌说,这个问题不可一概而论,宁海项目的污泥有机物含量可达到53~57%。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污泥有机物含量会逐渐提高,如北京等大城市,某些污泥有机物含量可达到60%--70%,基本与欧洲等发达国家持平。
该项目采用DBO 模式,中持绿色承担两年的指导运营。污泥消化工艺对运营管理的专业化要求较高。
因地制宜 面向未来
2012年我国污泥处理处置市场“热中带冷”;但很多专家预测,2013年是污泥市场的蓄力之年,2014年将是污泥市场的爆发之年,未来的污泥市场,更需要考虑综合解决方案。
对此,李彩斌认为对于污泥处理的综合解决方案,首先要根据当地的条件,因地制宜的选择污泥处理技术,如中持绿色的“分级分相厌氧消化”工艺对污泥处理规模和有机物含量都有要求,处理规模要达到50吨/天,污泥有机质含量则要在40%以上。
其次在技术选择上还要面向未来。因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污泥的产生量、泥质都会发生变化。另外,还可考虑餐厨垃圾、绿化垃圾、粪便等有机废弃物的协同处置,而不仅仅单单局限于污泥。
“2013(第五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将于9月13日、14日盛大开启,论坛将深入探讨污泥处理处置的综合解决方案,届时将组织推荐5条不同技术路线的工程实例。
据了解,中持绿色的宁海县城北污泥处理处置工程,以“绿色生态基础设施理念”、实现了有机废弃物的综合处理并回收生物质能源,从而践行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打造生态城市、宜居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提供支撑。因此,该项目成功入选论坛推荐案例,并供与会者进行实地考察,敬请关注。
编辑:刘永丽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