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闭幕,但两会带给环境产业从业者的振奋只是开始。
人民网报道,两会前夕,中青舆情监测室发布监测报告显示,自2013年两会结束至其时,按照各相关关键字的各网络平台舆情信息总和计算,排在前十位的民意热点,环境治理超过反腐成第一。两会中,李克强总理“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把环保产业打造成生机勃勃的朝阳产业”等声音更如洪钟大吕,让环保产业从业者倍感激励。两会闭幕,据中国之声消息,据统计,今年两会期间共收到代表议案460多件。截至3月9日,中国人大网记者服务专区内人大代表建议摘登共计约300条,其中环保方面的建议共82条,约占总量的27%。社会各个阶层如此广泛的关注,环境产业的发展空间值得从业者期待。
“环境产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对此,清华大学环保产业研究所所长、中国水网总编傅涛深有感触。基于此,他坦言,自己正在重新思考环境产业。时代在变化,外部环境在变化,产业自身也需要有相应的变化,从业者应该思考新的变化对产业发展,尤其是中国城市水业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如何应对。
他的思考,主要基于以下8个问题:
1、“两会”变化会给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2014年的两会,让环境产业从业者倍感振奋。傅涛认为,李总理的讲话,将环境治理上升到了政治高度,对于环境产业发展来说,是一个很大的突破。李克强总理的讲话,少了很多数据,多了很多民间喜闻乐见的词语表达。“这是一个好现象,政府对环境治理考核从效果性取代指标性,政府正在重视与社会和民众的沟通,以民众的感知调整政府行为。”环境治理,不是说减排多少指标就达标的事情,而是以民众的感知为标准。也许数据达标,但老百姓也许会觉得污染严重。“民众就是政府公共服务的客户,做服务需要有客户思维。”
这种观念和方式的变化具体如何体现?将会带来什么样的行动可能?这种变化,对环境治理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2、行政改革对产业发展的意义何在?
两会关于放权简政等行政改革,对于环境产业发展有重要意义。
简政放权,“让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一定程度上会促进政府的公共服务采购和专业化服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明确了“政府非禁止即许可”的原则,为很多行为提供了机会。
另一方面,各界的关注,势必促使环境监管从严。这些,不仅释放了环境服务业的市场空间,强化的公共服务采购和监督会促使环境保护更严格、环境服务更专业,对企业的专业能力要求会更高。
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会促使市场产生什么方向性变化?专业分工是否会加剧?专业技术性公司是否会有更好的机会?
3、三维时代,会形成什么样的平衡关系?
早在2006年,当时的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就曾说过,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环保事业就变成少数人的事而最终一事无成。事实上,随着民众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与参与,从前的环境产业界内政府与环保企业二维关系开始被打破。在政府、环保企业之外,民众成为新的互动力量。原来的环境产业政府、环保企业二维关系时代,正在演变为政府、环保企业、民众的三维关系时代。民众越来越多地成为促进环境问题解决的重要力量。新的三维关系,究竟对二维关系有什么突破?新关系链条里,三者究竟是什么样的互动因果?环保企业如何适应并利用新的关系寻找发展平衡?
4、新时代背景下,市场发展模式会有哪些变化?
基于上述变化,我们需要重新思考,中国水业市场之前的发展模式会有哪些变化。
傅涛认为,“中国水业市场经历了以项目为核心的‘春秋时代’和以并购为核心的‘战国时代’之后,目前已正式进入了以专业化为基础的战略合作时代。”之前,大家以占领市场为主,能干不能干,先拿下了项目再说。当专业化需求和专业化分工加强,这样的状况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做餐厨处理的公司收购垃圾焚烧厂在这个时代可能就不再具有竞争优势,只有做深做专做强才会得到更多认可。
基于这种观察,市场模式肯定会有所变化,问题是:变化的主线和逻辑是什么?新的竞争格局会如何?
5、如何认识无害化与资源化?
在新的形势下,关乎行业发展的核心话题是否也会有所变化?比如无害化与资源化,当市场发展至此,环境治理过程中,无害化和资源化应该被如何认识?
傅涛介绍,环境治理属于政府的公共责任,无害化是基础,在无害化的基础上再谈资源化。如果过多地强调资源化,则会隐藏政府无害化的责任。比如餐厨垃圾处理,如果过多强调餐厨垃圾是资源,政府因此下调垃圾处理费用,回避自己对于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责任,并不利于餐厨垃圾处理企业发展和“垃圾围城”问题解决。
当政府的环境治理责任被进一步强化,社会监督日益多元,无害化与资源化,二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与政府的公众服务以及企业的市场行为,如何对应?未来,环境治理的重点在哪里?
6、技术型公司将引领市场发展?
无害化市场是政策驱动型的,过去近20年,国家在无害化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基本做完。。资源化市场是进一步的服务延伸,是技术先导型的。如果强调资源化,一定会引发行业技术革命。如何在废里淘金,需要很高的技术能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技术型公司的发展也许会超越资本型公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市场主流、引领市场发展。未来市场发展,主要在于两个方向:做深和做宽。宽与深的组合,是中国数万亿产业市场的未来。
在此判断下,环境市场的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该如何进行适应性调整?会产生哪些力量变化?有哪些值得重点关注?
7、项目时代终结、公司时代来临?
“过去的水务市场以项目为核心,现在市场进入公司时代。以前企业之间进行比较,规模、项目数、服务范围是很重要的因素。未来,大企业不再是简单的项目叠加,企业价值会被进一步重视。”傅涛介绍,现在市场发展速度在加快,企业发展的战略周期在缩短。据说目前互联网行业企业的战略周期大概为3-6个月,个人判断环保企业的战略周期应该在一年左右。
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未来,环境企业该如何应对?建立什么样的反应机制,进行什么样的战略选择?做“大的小公司”还是“小的大公司”?项目价值和公司价值该如何重估?客户价值、产品价值、服务价值该如何梳理?企业的文化如何建构?
8、如何构建行业道德生态?
“在企业快速发展之外,我们需要重新认识企业家价值。”傅涛认为,很多环保企业家都有一种为社会服务的环保情怀,但这种情怀和价值却没有得到很多社会认同。这需要进行社会引导。在社会生态之外,是否需要构建环境产业的行业生态?作为行业集体中的一员,环境企业该遵循什么样的行业准则,依据什么样的行业道德去提升自我、良性竞争、快速发展?如何形成行业的合力及整体形象,与政府、民众进行更有效的沟通?
傅涛介绍,变革时代和行业转型背景下,行业需要新的思想注入。作为环境产业第一平台,中国水网正全面构思中国水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地图。
3月28-29日,“2014(第12届)水业战略论坛”将正式召开,届时,傅涛将会以此8个思考问题作为基础,进行“重新认知中国水业”主题发言,中国水业战略发展地图也将首次呈现。
编辑:田皓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