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固废网讯 中国的污泥处理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机会,有媒体报道污泥处理撬动的总投资规模将超千亿元。鉴于污泥处理的复杂性,使得众多处理技术缺乏实践的示范和检验,更无相应的运营经验,缺乏对不同技术的判别和选用标准。这对于一个即将爆发的市场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北京绿创环保集团董事长姜鹏明根据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的国情,推导出了污泥处置技术选取和判定的三大原则。
姜鹏明指出,污泥问题的产生,实质是人类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结果,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污泥处置技术的判定原则既要与生态学的基本原则相结合,也要符合中国的国情。
著名的环境科学家、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Barry Commoner)早就在其《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一书中,给出了生态学的四个基本法则,简要的概括起来就是:物物相连,取此失彼;物质不灭;自然取向最可靠。从这些基本的原则出发,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目前多种污泥处置技术路线,姜鹏明提出采用如下三个原则对污泥的处置技术加以判定和选择。
一致性匹配原则——效率匹配
一致性匹配,即污泥的处理技术要与污水处理的工业化、规模化过程相匹配,也即时空匹配。把污水-污泥处置看作一条流水线上的两个环节,污泥达到终端处置所消耗的时间应当大体与污水处理的速度相当。否则,水处理的高效率会造成污泥处置的迟滞,带来一系列二次污染的问题;
从空间上讲,自然界的生态循环有净化水的功能,匹配的是微生物过程处置污泥;工业化污水处理则很难与生化处置污泥的过程相匹配。中国的土地资源情况以及城市化的快速进程,不可能以更多的空间去消纳越来越多的污泥。因此以占用大面积土地和几十年消纳周期的填埋、几十天发酵腐熟过程的堆肥等工艺很难成为污泥处理的技术选项。又如生化处理工艺,其实质是来源于自然界微生物生化过程的改良(主要是缩短生化处理时间),但产物稳定性差、占地巨大、无法与工业化污水处理规模相适应,大面积的空间处理过程暴露在人居或自然环境中,造成新的环境冲突而易诱发新的矛盾。
能级稳定原则——成本匹配
能级稳定原则是“资源回收永远高于能量回收”的根本原因。试图通过改变能量形态,尤其改变能级的方式对污泥加以处理,代价一定是消耗更多能量。采用不同的技术路线将污泥干化、分解为气态、等离子体等然后再进行能量利用,或作为燃料焚烧,都会形成新的资源耗费,引发新的碳排放,并产生新的更难处理的高危污染物,其结果往往得不偿失。而这一原则归结起来核心就是污泥处置过程中的成本控制问题,要尽可能少的引入额外的能源输入,以降低处置成本,才能够找到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处置措施。从住建部试行技术政策中关于“不宜采用优质一次能源作为主要干化热源,要严格防范热干化可能产生的安全事故”中可以看出,此一原则已经得到高度重视。
资源循环最短原则——路径匹配
形成污泥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碳汇集的过程。生活污水本质上来自土壤(植物,动物作为人的食物),污泥处理后回归土壤符合资源循环最短的生态法则(如HiROS的路线),并且可以取得固碳的效果。变成气态或固态的燃料排入大气是不可取的。作为“建材”,只能是其传统建材的添加剂或部分替代体,添加量少难以适应工业化污水处理规模需求的处理量,添加量大则造成建材品质的降低,形成新的资源浪费。污泥建材最终还要回归土壤。但是,这绕路的代价,肯定大于专门生产建材的路径。
姜鹏明认为,以上三条原则相辅相成,互联各重,是为整体;且与住建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试行)》精神高度契合,可以作为选择污泥处理技术路线的依据,也可以作为污泥等有机固废技术开发、投资等的评判参考。
编辑:刘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