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做智慧水务需要大格局,五大主体都满意才是智慧

时间:2016-11-01 13:2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刘保宏

评论(

10月30日,第十三届京沪杭高科技产业化合作交流活动暨城市智慧水务高峰论坛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对智慧水务的理解和实践。笔者认为,智慧水务涉及百姓用户、政府、水务运营企业、解决方案支撑企业、以及整个大自然生态,智慧水务建设的过程,是个顺应自然智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多方主体共同创建的过程。

1.jpg

一、为什么要发展城市智慧水务?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薛安克校长在论坛主题报告中列出了一组令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据统计,我国供水管道平均漏损率为15.7%,杭州漏损率接近12%,相当于一年漏掉5个西湖的水量。”薛安克说,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水务安全事故频发,让智慧水务成为了发展必然。另一方面,自2008年IBM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后,全球各地都在发展建设智慧城市,而智慧水务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愿景之一,成为了必然趋势。

二、智慧水务跟哪些主体有关?

1、水务运营企业:智慧水务涉及的水务运营企业涵盖原水、供水、排水、污水、河道、流域水环境等,智慧水务的意义在于从生产、管理、服务等方面让每个运营企业能提高效率,节省成本,提升服务质量,提高产业链条的协同效率,开发更大的价值。

2、解决方案提供企业:智慧水务涉及多个细碎的环节,每个环节背后都需要解决方案企业的软硬件支撑。每家企业的基因不同,视野格局不同,对智慧水务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所以在现在市场竞争背景下,存在很多融合上的壁垒,迫使很多企业不得不延伸自己的产业链,争取更多环节的把控和参与,在这过程中企业自身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凸显,反而无形中树立了更多的竞争对手,恶性竞争不断加剧。

3、普通百姓用户:智慧水务最直接的受益者、参与者是每一位百姓用户,每一位用户的生活理念、习惯都跟水务息息相关,直接跟结果有关。

4、地方政府:智慧水务是地方建设智慧城市的重要一部分,地方政府不光是简单的统筹指导职能,重要的是能从整体管理规划角度,做好各智慧板块的汇集融合,能明白运营企业和百姓用户的真实需求与心声,能调配资源、制定政策予以支撑、解决。实现这些基础,也是为政府做各项相关决策、提高管理服务效率、建立整体预判预警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5、大自然:在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学院教授崔广柏看来,河流是自然形成的,而城市建筑路是人为修建的,遇到问题时应该相信并顺应大自然的智慧。水生和陆地生物有自然的衔接,人为的分割决裂是不行的,自然不满意的不是智慧,百姓不满意的也不是智慧,习总书记提出了生态环境是发展的底线,需要在治水思路与管理体制上下改变。如对于近年来最为关注的城市内涝问题,崔广柏指出城市的防洪排涝抗旱的思路必须调整,“要把雨水这个‘包袱’变成城市‘解渴’的财富。”他认为,“海绵城市”建设要以拓展流域治理的理念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即上游以小流域综合治理为重点实现“自然积存”、中下游实现“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

三、智慧水务市场现状?

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作为本次活动的承办单位,以工业自动化起家,从中石化行业起,后活跃在医疗、交通、建筑和水务、环保多个行业,涉及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智慧城市”有力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和系统集成服务提供者之一。

目前正在建设的智慧水务项目辐射浙江本省多地市以及江西等省份,其高级副总裁张伯立感觉目前的智慧水务市场正从前几年的概念阶段,盲目弱小阶段,向快速成长阶段迈进,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百姓用户、运营企业、技术企业以及资本对智慧水务表现了高度持续的兴奋与热情,整个社会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和投入。但是也不可否认,目前大部分项目都处于前期培育建设、打基础阶段,要想实现明显系统的效果需要3—5年的时间,而这段过程的储备和坚持,也是当下各个主体,尤其是智慧水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需要面对和接受的。

四、智慧水务发展中的问题?

1、各方主体认识不一致,语言不在一个频道范围,各自想自己太多,站在其他主体角度换位思考太少,导致不同主体之间很难有效对话,协同合作,从而只能解决部分细节问题,对区域整体的贡献效果不是很明显。这也是困扰政府和水务运营公司的主要问题。

2、“水十条”等政策的密集出台,体现了政府对效果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基础设施加强投入的决心,更多优秀解决方案提供企业介入的同时,也对智慧水务运营队伍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下很多人员的理念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

3、目前智慧水务处于快速成长期,可谓百家争鸣,到底各自的核心价值在哪里,到底哪家做的更好更到位,尚无一个判断的标准,也没有一个供多方主体固定沟通交流的平台,一个没有标准的业态,显然距离真正的强大和成熟还有一段艰辛的路要走。

五、智慧水务发展途径

崔广柏从水利角度提出智慧水务的建设应基于地表、地下和遥感监测相结合;水量、水质监测相结合;驻站监测和移动监测相结合的空天地一体化立体监测技术。需要通过建设汛情监测体系、水资源监测体系、水环境监测体系和水生态监测体系等四大监测体系,实现对自然水循环过程(降雨、蒸发、径流、地下水、墒情监测等)和社会水循环过程(水源、输水、供水、用水、排水和各类水利工程)的及时、全面、准确监测,进而实现信息内容全覆盖、循环过程全贯穿、监测时间全天候的智能感知。

作为在智慧城市医疗、交通等行业先试先行、打下良好基础的浙江浙大中控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其高级副总裁张伯立感言,做智慧水务要从细处着手,同时要有智慧城市的大格局,让各方主体都满意、和谐共生、健康发展才是实现智慧水务的理想途径。

12

编辑:李晓佳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