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生态工程实施时,一定从“水利我”单项思维的转变为“我也利水”的循环思维;要考虑到水最需要什么,让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态,这样水体生命力才有可持续性。笔者从水生态的设计,建设,运营,文化孕育等几个方面哲学的阐述了几个基本原则和常见问题,以供业界参考。
水生态的设计:水土不分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必须同时有水和土两个要素才能算合格的生态系统,才能滋养出优质的生命。“绿水青山”说的就是好水加好土,这样才能构成优良的生态。
在生态工程设计时,一定从“水利我”单项思维的转变为“我也利水”的循环思维;要考虑到水最需要什么,让有水的地方就有生态,水土不能分家,这样水体生命力才有可持续性。有很多河道工程,都将河床和坡岸全部硬化,隔绝了水体和大地土壤的连接,水呆在里边也会感觉跟囚笼一样,“岸上郁郁葱葱,河里寸草不生”,水体完全被孤立,水生态系统根本无从谈起。
从祖国传统文化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水在天地间循环,但河床硬化,让水体只得天气而不得地气,水土分了家,没有地气的滋养会引起水体的阴虚,阴的能量缺失会让水变得很脆弱,自净能力变差。
传统文化“五行”关系中,土克水,土对于水体有制约作用,土可以减缓水的流速,可以限制水体的形状,水体到了有土壤的地方就会慢下来,沉下来,正式这种制约才有了生命的繁衍,才会形成生态环境。
从微观来看,所有生态系统的构建,最初是必须有微生物的参与,微生物也是生命的最初形式,然后才能慢慢的演化出各种植物和动物的群落。土中的微生物是最为丰富的,通常1克土壤中有几亿到几百亿个。几乎所有的植物都依赖与土壤的营养供给;土壤实际上是各类生态形式的基础。
水生态的建设:工程化和生态化的关系
水生态环境的建设和普通工程建设是完全不一样的。简单来讲,一个是功能形体的拼接,一个是生命体系的塑造,一个是形,一个是魂,塑形易而铸魂难。
目前很多PPP项目都是把生态建设和工程建设同时放在一个篮子里。从设计方案和预算来看,还都是工程性的内容占大头,道路、桥梁、管网、水厂、河道等工程等投资占绝大部分的比例。而水环境,园林景观,花花草草等自然生态性的投资虽少,但却是整个项目的灵魂和核心。
简单讲,生态的节奏和工程的节奏一个慢一个快,水生态建设不是盖楼,他的建立是个逐步和渐进的过程,和各类传统市政工程的建设完全不同,所见并非所得。
今天运来土,明天载了树,后天浇了水,就可以歇着看景了?!生态系统的形成远不是那么简单的,各种生命形态被结合到一起,都有一个相互适应,相互磨合的稳定过程,在最初的时间里,暴露的问题会相当多:土里不能生长出新生命,已经栽种的植物难以成活;水体自净能力很差,水质很难清澈,水华现象频频发生;动物的种类不平衡,某种动物数量疯长,很难限制等等。各个生态元素间互相磨合的过程很有可能是按照“年”来计算的。
无论是项目业主方,还是建设单位,要充分认识到生态建设部分和传统工程部分之间的差异,在建设和验收时需要区别对待,一定要将水生态部分重视起来,多倾注一些精力,多一点耐心,多一份耕耘,最终让整个工程做到形魂并俱。
工程材料和工程垃圾:建设生态的同时不能损伤生态
在工程建设期间,常有大量的建筑垃圾被丢弃在土里,即将竣工时被建设单位“一盖了之”,藏在土壤中的这些工程材料会让栽种的植物成活率降低,而且对于土壤内各种昆虫群落的生长都受到影响。
还有河道工程中,河床和坡岸的建筑材料和建筑垃圾,和水体长期接触,经过风吹日晒,会造成水体的PH值升高,呈弱碱性。
这些非自然的东西被埋在生态系统中,暂时被表面的土层和水体所掩盖,带来的问题是长期的缓释的不易被发现的,但经过日积月累其破坏力终会显现出来。
建筑垃圾的原地填埋是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几乎是所有施工队的潜规则做法。但在生态文明写进宪法的新时代,我们的施工方式必须要生态化,工程监管更要严格,在建设生态的同时绝对不能损伤生态。
水生态的运营:水华的困扰
水华现象会在春夏两季频繁出现,会在短时间内突然爆发,大量的藻类漂浮到水面,呈绿油漆颜色,厚厚的且难以去除,这是水生态保持的一大难点。
水生态是个综合有机体,水是各方的连接部分,水里出现水华问题不能只去研究水,实际上整个系统不协调造成的,需要更综合和更宏观的看问题。研究生态系统出现的问题必须要突破“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思维。
从祖国传统中医角度去看,水华的现象是系统阴阳不平衡的表现,天气升温而地气不足,水体阴虚,阴的能量过少,水体生命力虚弱,无法束缚生长在水底的藻类,导致藻类上浮。
地气代表大自然阴的能量,所谓阴虚就是体内清凉的能量不足了,阴的能量无法制衡阳气,所以在天气升温较快的情况下水里阳气过盛而产生水华。
水体的地气不足有几种情况,一种是河床被硬质化,二是由于来水水源中污染成分过高,沉积在底泥中,微生物无法分解,地气受到瘀滞和阻拦,三是底泥固化等不合理工艺的应用。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