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领悟“上善若水”之“道”
如今从文字上来理解老子的智慧十分困难。释迦牟尼虽然法力无边,仍然有四件事情做不到,暨他所说的“因果不可改,智慧不可赐,真法不可传,无缘不可渡”。“上善若水”之“道”于我们而言就是“智慧不可赐”。那么,如何才能领悟它呢?
师从自然
人们现在花费很多精力去研究经典,其实“道”在于“自然”,既然老子在2500年前就悟道了,我们师从自然也就能进一步理解他的思想,而不是从文字上出发去考虑。“道”本身就讲究道法自然,老子、孔子、释迦牟尼、耶稣,他们的智慧都来自于对自然之道的体悟。
身体力行
我们从小就被教育“舍得”、“大智若愚”,那是年纪尚轻,一知半解,如今回头看,就会发现这些都是非常富有智慧的说法。以“愚公移山”为例,其实它后面还有一句话叫做“帝感其诚”,最后山不是愚公的子子孙孙徒手移走的,是上天派来两个神仙搬走的。“愚公移山”不只是教导人们持之以恒,更重要的是要坚定地相信“相信”的力量。当你坚定一个目标,并且相信它,那么无形中就会形成一股力量去解决困难,完成理想。
静心思考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行动上的顺从是到70岁才完成的,心的顺从是60岁完成的,知识上的顺从40、50岁就完成了。其中,“随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指做什么事情都合乎于道,想要达到这个境界需要一个过程,圣人都要70岁才能做到,不可操之过急。环境产业中“道”的领悟亦是如此。
第三节﹒以“上善若水”之“道”驱动环境产业发展
环境产业中的“上善若水”之“道”
老子著《道德经》,道几乎存在于所有的现象当中,就像水可以存在于万事万物中。“上善若水”来源于《道德经》,其中到底给了环境产业什么样的智慧?
环境产业之“动善时”
《道德经》先讲道,再讲德。德讲的就是人,其中提到的“善”是指人要顺应大道。例如有的环保PPP项目不是随便做的,既然做了,就要承担后果。如果逆势而为就不是“动善时”,就不是“上善若水”,执行起来也会特别累,失败了反倒正常。
环境产业之“因果逻辑”
行业内的人如果看到了《道德经》中的智慧,就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遵循因果逻辑的,不能一味地去抱怨,更多的是需要找寻现象的成因,需要对自己进行反思和批判,是不是我们个人的修为和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还不够?
环境产业之“奉有余而损不足”
《道德经》中提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是没有分别心的,不分贵贱。但是天道有自己的规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比如树长得太高易被雷劈,低洼的地方易形成池塘。人道则是相反的,人道是“奉有余而损不足。”一个企业发展得越好,银行就越愿意贷款给它。最近环境产业陷入困境,银行给环境企业办理贷款的难度陡升,与前些年形式大好时争着抢着借钱刚好相反。这些都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能够悟到这层,就不会在遇到问题时慌乱无助。
环境产业之“不争”
做环境保护事业的心态应该像水一样,不争。很多企业在行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角色,比如竞标,有的扮演中标角色,有的扮演不中标角色。如果用平常心来看待竞争,就没有什么可争的,大家都是在做该做的事情,只是角色不同而已。花就是花,草就是草,没有谁高谁低,谁好谁坏,谁跟谁争这个概念,各吐芬芳而已。
环境产业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矛盾存在于社会中已经几十年,顾此失彼。如何去实现它们的统一,就在于对道的领悟。就像公益和商业一定是左右之分吗?其实不是,公益和商业本就是一件事,应该是先分后合的。傅涛博士在撰写《两山论》时发现,当企业境界达到一定高度后,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
环境产业之“上善若水”本质
环境企业是天生就具有“上善若水”属性的企业。《道德经》“上善若水”所在章节描述到“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环境产业一直在做资源再生、环境治理、环境保护、生态补偿等这些众人所恶的、没人愿意干的、却最普惠民生的事情。一直以来,虽然经济参数不是很好,但大家仍然在坚持。这些企业是真正可以走通“上善若水”道路的企业,也是极有可能成为未来最伟大的企业。
“上善若水”如何驱动环境产业
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就会需要文化的力量。最好的企业是靠文化而不是机会作为驱动的。我们从《道德经》的“上善若水”以及相关的内容中领悟的道理和规则,对商业、企业的发展有着相当大的指导意义。
现代社会不断发生变化,从“工业社会”进入“互联网社会”,又从“互联网社会”进入“工业互联网社会”,甚至未来还可能进入“生态互联网社会”,暨所有生物都装上传感器,人们可以感知一片叶子、甚至一粒沙的感受。所以,世间的道理是越悟越深的,但即使如此,它也离不了大道。每个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从中总结领悟,通过不断沟通、更新认识,最后又运用到实际之中,推动自身、企业甚至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环境保护这件造福于自然的事是在大道之上的,所以环境企业的路是可以越走越清晰的,只是现在因为长时间地被名利所追逐,一叶障目,还没有见到真正的“道”。当然,“上善若水”之外未被领悟的道也还有很多。相信未来环境企业能够把“上善若水”更好地融入到日常业务中,得“道”,就不会经济效益不好,就不会困惑。祝愿环境产业未来能真正地走在“道”之上,像水一样,像太极一样,真正做到“左右相化,利益相融”。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