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王天义:率先向社会公开77个环保设施 光大国际始终坚持四个“经得起”

时间:2018-11-13 09:48

来源:中国固废网

评论(

11月9日,在光大国际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厂区内,伴随着“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这一响亮口号,全国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现场观摩活动盛大举行,光大国际环保设施整体向公众开放启动仪式也同步举行。光大国际宣布率先向社会开放公司旗下的垃圾发电、污水处理、危废处置、生物质发电等业务领域77个环保设施,主动接受公众和社会监督。

200多名来自全国各省环保厅、企业、媒体和公众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国家生态环境部副部长庄国泰、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副巡视员寇新、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司长刘友宾、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杨海英、江苏省政府副秘书长张乐夫、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厅长王天琦、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郭明雁等政府领导与王天义总裁一起亲临仪式现场,共同启动开放仪式。

此前,生态环境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明确要求,对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包括环境监测、城市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等四类,在2018年、2019年、2020年年底前,各省(区、市)四类设施开放城市的比例要分别达到30%、70%、100%。

在央视客户端的主题报道中,庄国泰介绍: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既拓展了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渠道,又增进了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理解与支持,激发公众参与环境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也可以有效消除公众疑虑,降低邻避效应带来的环境社会风险。现场发言中,庄国泰认为,光大国际志愿以企业整体的名义率先将旗下77家单位环保设施分阶段向社会全部开放,充分展现了企业积极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据澎湃新闻报道,光大国际作出开放承诺的前一天,11月8日,光大环保能源(南京)有限公司(光大南京)作为全国首批向公众开放的城市垃圾处理设施,正“扒开围墙”邀请公众入厂监督。住建部城建司副司长杨海英说,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正是推倒这面“墙”,让公众走进企业,增进了解和沟通,这是化解邻避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

王天义认为,邻避效应究其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诸如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厕所等属于“厌恶性公共设施”,人们在有和无、近和远之间,会更本能地选择无或远。二是知识普及、宣传引导不够,人们很容易由于不了解而被二恶因等妖魔化说法所绑架,产生厌恶甚至恐惧心理。三是不良企业的粗制滥造也失去了民众的信任。

作为亚洲最大的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光大国际共签署了100多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日处理垃圾设计规模已接近10万吨,已建成投运60多个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每天实际处理垃圾超过5万吨,其中10个项目已获国家AAA级垃圾焚烧发电厂评定。公司全部垃圾发电项目烟气排放全面执行国家标准,烟气在线监测指标日均值全面优于欧盟2010标准。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垃圾焚烧发电核心装备及烟气净化和渗滤液处理系统,拥有“光大环保”注册商标,获欧盟“CE”产品认证,是中国垃圾发电装备主要供应商,并开始出口印度、非洲等海外市场。

在当天的致辞中,王天义介绍,当前,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关键期、攻坚期、窗口期三期叠加的的新形势下,为配合打好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光大国际坚决响应国家号召:三年内向公众开放公司旗下各业务领域的77个环保运营项目,并不断增加开放数量,不断提高开放效果。

据介绍,过去十多年,光大国际的环保项目共接待了超过100万人次的参观、考察和交流,王天义认为,在科学选址和严格选企即严格挑选有很好实力和责任担当企业之后,把设施向公众开放,通过这种开放,眼见为实,变民众对环保知识的不了解为了解,变民众对政府和企业的不信任为信任,变邻避为邻利,变邻壑为邻亲,把“闲人免进”的环保封闭场所变为向市民开放的城市客厅。所以开放是最好的“润滑剂“和“化解剂”。开放是民众的权利,开放是企业的责任。

王天义介绍,在项目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光大国际始终坚持“四个经得起”—— 经得起看(花园式环境)、经得起闻(没有异味)、经得起听(没有噪音)、经得起测(严格检测达标排放)。为使工作落到实处,公司设立了“环境管理部”,履行运行质量、环境质量、公众开放等专门监督职责。

目前,光大国际在行业内实现了“四个率先”:一是率先在中国推动采用欧盟2000标准建设垃圾发电项目;二是率先推行排放指标与项目当地环保部门在线联网,主动接受当地政府部门及公众监督;三是率先对外披露所有运营垃圾发电项目的排放标准及环境管理信息;四是率先实行公众开放活动,每年接待数以十万计的群众走进光大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项目进行参观、交流。接下来,光大国际还将陆续推出更有力度的新的率先行动。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