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川发环境李顺:疫情助推标准与管理升级 环保产业向纵深化发展

时间:2020-02-17 09:38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4、面对各种变化,川发环境有哪些应对思路和具体措施?

面对疫情对内外部的影响,环保企业要有“结硬寨、打呆仗”的战略安排,所有的变化最终考验的是内部的基础能力,只有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才能形成应对变化的有力举措。总体来讲,川发环境要做到“内强外拓、提质增效、转危为机”,全面激发潜力。

内强外拓是既要强化自身优势,又要积极寻求对外拓展的机会。强化优势就包括要做好组织机构的优化,以适应外部突然变化的能力;要锻炼一支应急处突的队伍,带动团队素质的提升;要建立快速决策的机制,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扁平化、多线条的并行管理;要做好税收的筹划,充分利用国家的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税赋。对外拓展就是要做好项目前期的沟通与储备、资金的平衡与调度、物料物资的采购,保障疫情过后可以快速推动项目的投资与建设。

提质增效是要借助疫情防控的应急机制,汇集更多的创新和变革活力。常规管理会让我们对很多事情习以为常,而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更能激发出创新、变革的活力。比如加强智能化投入,推进和完善无人值守体系,减少人工成本,避免直接接触等等。

转危为机就是要通过管理和技术创新,取得新的突破与发展。未来环境产业将更加注重运营和技术实力,川发环境将沿着“全国一流的全领域环境治理系统服务商”的定位,推进业务模式和技术的创新,强化水、固、气三大业务的协同,并加快布局智慧环保业务。

5、如果可能,您希望政府、平台、同行等各方力量为公司或为行业提供什么样的支援?

对政府的希望:希望政府出台相应政策,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对环保企业进行倾斜。政府在坚持电力市场化改革的同时,避免在疫情之下过度依靠降电价对实体经济进行支持,建议保持电力行业的合理利润空间,避免火电环保企业在疫情后盈利空间变窄。同时,希望给予农村环境治理政策倾斜,如推进农村畜禽粪污、秸秆尾菜等有机废弃物的协同处置,并完善农村污染治理的付费机制和沼气定价机制等。

对行业组织的呼吁:行业内要共同呼吁和践行高质量发展理念,创造企业良性发展的行业环境,在行业内建立良好的竞争环境,避免恶性竞争,实现行业的良性可持续健康发展。行业组织要搭建行业交流的平台,组织不同类型企业(如资产型、技术型、产品型企业)间的交叉学习与合作,通过业务的互补和生态共赢,提升产业的整体实力。

对同行企业的期望:四川发展是四川省最大国有企业,具有显著的资源聚集和产业引领优势,川发环境将以国企的责任与担当,与全国各地具有核心技术、创新商业模式的企业协同发展。疫情之后,我们也会通过商务合作、资金支持和投资并购等方式,帮助中小环保企业脱困,助力环保产业良性发展。 

6、您对2020年及接下来五年的环境市场如何判断?对此,川发环境有哪些准备?

由于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环境产业会有一定的滞缓,一些疫情直接相关的环保领域,在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上会有更高的要求,但对整个环保产业的长远影响不大。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环保政策力度不减、方向不变。未来五年经济会更加注重对质量的追求,环保的压力会持续加大。我们的基本判断是:有压力,但力度不减;有阻力,但方向不变。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的讲话高度强调环保:绝不能再回到GDP论英雄的老路上去;绝不能再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搞所谓的发展;不能再回到粗放的增长模式上去。

二是环保顺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环保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环保产业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

三是建立市场化的产业运行机制。国家未来将强调环保的市场化机制,顶层设计将更加完善,对治理效果的需求将更加凸显,这将给环保企业和产业带来更多的机会。

总体来讲,环境产业未来五年会向集中化、精细化、智慧化、融合化方向转变。集中化是产业的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从政策形势、市场需求、环保板块基本面来看,未来五年环保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通道,行业内整合及竞争将进一步加剧。精细化是运营管理会更加的强调提质增效。新技术、新工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将改变以前的粗放式管理和“跑冒滴漏”的问题,让环境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智慧化是环境产业将融入智慧城市建设。智慧环境不是一个孤立的领域,它将与电力、燃气、交通等融入智慧城市的总体规划与建设中。融合化是环境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合作。比如环境治理与农业、能源、旅游等产业的融合,环境治理的增值价值会进一步彰显,也将带来更多技术和模式创新的可能,比如土地置换、环境交易等。 

在新的产业趋势来临之际,川发环境将依托四川发展国有资本运营、产业投资引领的平台,发挥在资本、资源、多产业协同等方面的优势,推进环保产业的优势资源整合、先进技术集成与应用、以及跨产业的协同创新,助力环境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12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