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2021新安江绿色发展论坛暨生态产品博览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论坛”在安徽黄山开幕,本次论坛以“践行两山理论奋斗十年路,实现生态价值开篇布新局”为主题,围绕生态产品价值进行交流,为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探索。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分论坛现场,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邢丽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为抓手,推动共同富裕”为主题,分享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机制三个方面内容。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邢丽指出,我国目前发展依然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也不尽相同,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力。
邢丽表示,可以通过实施生态补偿、生态产业、生态环保等措施,发挥生态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乡村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提高乡村振兴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能力。同时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统领,与国家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改革等政策体制有机衔接,为乡村振兴释放源源不断的生态红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于6月10日发布,《意见》中提到要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广新安江的跨流域共治、共享经验,其中第22条就是要全面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我国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实践探索
邢丽表示,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并作出系列重要部署。今年4月26日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强调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机制设立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总基调,中央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各地开展体制机制的探索,初步形成多层次的制度供给体系。主要取得了以下方面的成效:
1.评价机制不断推进
部分地区GEP的核算标准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例如2020年10月,浙江省发布全国首部省级GEP的核算标准,浙江丽水着力破解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市场化交易等方面的障碍,建立一套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估和应用体系;
2.生态补偿机制逐步多元化
中央财政加大综合性转移支付,提高生态功能重要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并发挥奖补资金的作用,推动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效化、制度化。生态产品交易产品培育、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绿色金融服务多元化的补偿机制有所推进。
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模式多样化
浙江的丽水、江西抚州、青海三江源都是国内代表性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地区,抚州积极探索破解生态产品确权、评估、核算、交易等方面的方法,将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生态资产变生态资本、生态资本变生态资金。上述代表地区都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手合力,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除此之外,仍有不少地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展受阻,存在生产产品交易规则、交易平台不明确,地区间产业协作单一,人才合作困难、协同联动不畅等问题;上下游在共建园区、产业转移、对口协作、人才交流等方面发挥实效相当有限。
深入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共同富裕
邢丽表示,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项理论性强、政策性强、操作性强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实践出发,推动制度创新、试点、实践和政策制定,主要是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坚持规划引领,夯实基础
明确生态产品价值和价值体系,制定价值核算规范,指导核算结果的运用,如上下游地区可在做好生态价值核算的基础上,挖掘比较优势,设计生态经济体系。
2.管控创造需求,培育交易市场
耕地占补平衡和森林覆盖率等指标体系,碳排放权、排污权、用水权等配额交易,林权等产权交易都是通过政府管制与市场交易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其价值。通过培育市场,明晰产权,实现生态产品价值外溢的内部化。
3.清晰界定产权,促进产权的流转
目前已经开展生态产品确权,虽然实操中会遇到阻碍,但是明确生态权益归属是重要的工作。
4.发展绿色产业,激发市场活力
地方政府可在生态产品工序对接、经营开发、品牌建设、生态修复、价值提升等方面深度探索,将生态产品的价值转化为商品价值,激发市场活力;在补偿地和受偿地之间进行全方位的绿色经济往来,积极探索承接产业转移的非地经济、园区合作模式等多种合作方式,健全利益分配和风险分配机制;统筹政策,上下游协同打造绿色产业链,着力强化人才、技术、数据等要素支撑保障,做好关联性产业项目的挖掘、谋划与投融资的创新。
5.制定绿色金融支持政策,实现价值外溢
扩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实验区试点范围,支持区域绿色经济产业一体化发展和对口协作。深度挖掘绿色产品生态价值,继续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加项目贷款模式,盘活生态资产,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融资渠道。邢丽表示,较成熟的交易市场体系能够撬动更大的金融支持,可将生态补偿与绿色金融创新有机衔接,实现“1+1>2”的发展效果。
编辑:刘蓁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