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2021-2035年)》(全文)

时间:2021-12-23 09:46

来源:国家发改委

评论(

(一)生态气象监测能力

在“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以及气候关键区,结合已有气象站点,布设生态气象需求迫切、技术成熟的观测装备,开展大气、地-气通量(能量、水、碳、动量、臭氧)监测和物候期等观测,为数值模式和气候模式提供支撑。加强冰冻圈综合观测,实现积雪面积与深度、冰川面积与物质平衡量、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厚度等要素自动化连续观测,发展卫星、无人机、地面等遥感协同监测能力,构建多圈层的天空地一体化生态气象综合观测体系,提升生态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水平。建设和发展与生态气象监测相适应的计量保障能力,提高遥感类、大气成分类观测装备计量能力。建立健全生态气象监测质量管理体系。

(二)生态气象评估能力

评估气象条件对“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的影响程度,不断提升评估工作水平。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冰川、冻土、水资源等的影响评估。在黄河重点生态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水资源调配、水土流失、矿区生态修复的影响评估。在长江重点生态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湖泊、湿地保护修复的影响评估。在东北森林带和秦岭地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森林固碳释氧、森林资源、湿地保护修复的影响评估。在北方防沙带,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荒漠化治理、京津冀水源涵养、三北防护林的影响评估。在南方丘陵山地带,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石漠化治理、水土保持、森林质量提升的影响评估。在海岸带,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红树林等典型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的影响评估。在自然保护地,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动植物生境的影响评估。

二、生态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建设

(一)生态气象灾害预报预警能力

面向生态系统灾害防范,加强重大气象灾害生态影响预警能力建设。提升森林草原火灾预防、沙尘暴预警等关键气象条件预报预警能力,开发高温干旱、低温冰冻、暴雨洪涝、大风等重大气象灾害对生态系统安全影响的预报预警服务,制定生态气象灾害风险区划“一张图”,提升生态气象灾害风险预报预警业务协同。针对东北、华北、西南、华南等重点林区,加强森林草原防灭火全链条气象预报预警。研发沙尘暴起沙-传输-沉降预报模型,针对我国天气系统上游地区、北方地区,重点加强沙尘暴天气预报预警及溯源能力,研究沙尘与不同生态系统相互作用机理。提升有害生物扩散、成灾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开发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和滇池等重点湖泊蓝藻水华、海洋浒苔、赤潮等气象条件预报预警,提高气象服务保障能力。

(二)气候变化影响评估能力

强化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增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生态系统和关键气象因子的气候预测能力,研判气候变化趋势。加强气候变化尤其是极端条件下对我国生态系统影响机理研究,开展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功能影响和生态安全面临风险预估与评估。在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高山区冰冻圈生态要素影响评估。在黄河重点生态区、长江重点生态区、北方防沙带、南方丘陵山地带,加强气候变化对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地下水超采影响评估。在东北森林带、海岸带,重点加强气候变化对森林、草原、湿地及海洋等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在自然保护地,加强极端气候条件下对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

三、生态气象服务能力建设

(一)生态质量监管气象服务能力

开发生态质量变化气象贡献率评价模型,为各级政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围绕生态保护红线监管需求,在国省两级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气象服务业务体系,定量区分人为和气象因素影响,为红线区生态环境准入、绩效考核、生态补偿和监管等提供气象支撑。

(二)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能力

加强气候承载力评价服务。面向“三区四带”和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开展气候变化背景下气候承载力演变趋势研究,提升精细化定量服务水平。加强气候可行性评估服务能力,探索建立生态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气候可行性评估指标体系。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求,开展气候资源滚动评估和预报预警,建立精细化风能太阳能资源图谱。开展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碳收支影响研究,加强碳中和评估服务能力。

(三)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

提升常态化精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针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需求,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区域布局,因地制宜制定作业计划。服务生态修复和森林草原灭火等应急救灾需要,重点提升“三区四带”等区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增蓄水等提供气象保障服务。依托区域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项目试验示范基地,开展冬季增雪补冰、夏季暖云增雨和突发应急服务等研究试验,重点突破催化方式等关键技术,提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

第七章 效益分析

一、生态效益

通过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和关键技术攻关,强化重大工程和重要生态系统监测监管能力建设,有针对性地推进森林草原防灭火、有害生物防治、种质资源保护、基层管护站点等森林草原保护工程,进一步完善生态气象保障能力,将更为有效地实现对重要保护对象、重要生态系统、重大生态工程的全方位监管,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提供有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保障体系,是推动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点任务。生态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与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区生态保护和修复、自然保护地建设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其他 8 项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构成相互支撑、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工程的顺利实施对全面提升国家生态安全屏障质量和稳定性、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1...23456789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