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案例】六盘水粤海环保有限公司六盘水污水处理厂

时间:2022-08-15 15:03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为促进行业交流进步,便于行业同侪互学互促,推动中国环境产业转型升级。E20环境产业圈层特推出《水务行业优秀案例汇编》,汇集了近200例案例,涉及村镇污水治理、工业废水治理、工业园区废水治理、水环境治理、市政污水管网再生水回用、污泥处理处置等领域。


项目名称:六盘水粤海环保有限公司六盘水污水处理

推荐单位:广东粤海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参与环节:六盘水污水处理厂(运营)

项目所在地: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

项目概况

六盘水污水处理厂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本项目由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六盘水市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承建,六盘水粤海环保有限公司运营管理。六盘水污水处理厂于2017年7月通水,2017年12月完成环保验收。项目用于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及水城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污水处理厂占地面积约79亩,总投资2.7亿元,项目采用改良AAO工艺,设计规模为10万m³/d。设计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经处理后的尾水通过中水回用泵房加压后排入水城河上游作为生态补水,多余部分直接排入水城河下游用于地表水补充。

示范意义

水城河属于乌江水系三叉河支流,自西向东贯穿六盘水市中心城区,是六盘水市的母亲河。其治理既是环境问题,更是百姓关切,让水城河河水清澈成为当务之急。为打破治标不治本的困局,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动水城河治理,引入粤海水务作为社会投资人参与六盘水市水城河运营维护项目。

六盘水市中心城区属于典型喀斯特地貌,地下河流、支流较多,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分布现状差别很大,导致污水处理厂建设模式不能采用单一标准,而要依托科技创新,因地制宜进行个性化设计、分类实施。项目专家和专业团队通过细致摸排和数据监测,经过方案论证,作出调整原有在下游“大截流、大排放”规划建厂的做法,通过采取以“适度集中、就地处理、就近回用”原则对原污水厂规划重新进行优化,通过治河与治污净水相结合打造生态河流。针对河道部分水体水质变化突出状况,全面开展河道和截污箱涵改造,先行对河道内淤积物、种植物进行清理,完善雨污排放系统。按照百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对中心城区污水管网进行摸排,并绘制规划污水管网,通过实施雨污分流及引清入河等工程,将沿河两岸生活污水通过截污箱涵全面收集进入水处理厂进行处理,处理合格后通过中水回用方式,每天为水城河生态流量补水约5万立方米左右。

经过治理,水城河核心段淤积重、水变黑、臭味浓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河流自净能力得到强化,水城河流域各项治理目标逐步落实,水质明显提升,水城河流域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部分区域水质达Ⅲ类及以上,污染物浓度平均下降12.1%。水城河又变得水清、河畅、岸绿、景美。2021年经群众测评对水城河水质改善满意度达96%,营造良好的生态投资环境及居住环境。

项目亮点介绍

(1)实施效果

六盘水污水处理厂设计阶段率先引进精确曝气系统,通过现场溶解氧仪及时将池内氧含量反馈给鼓风机控制系统,合理调节鼓风机运行频率。引进智能加药系统,在原有加药设备和控制系统方面进行改造,增加硝酸盐氮、磷酸盐监测仪表及时反馈出水数据变化情况,通过算法单元处理实时数据,实现智能加药控制,节省加药量。

(2)社会效益

六盘水污水处理厂主要承担中心城区生活污水,进水水质浓度偏高,在生产过程中为减少对周边居民生活影响,特增设两套生物除臭系统,既处理了城区生活污水,又未对周边居民生活造成任何影响。

(3)生态效益

六盘水污水处理厂通过截污箱涵,将往日直排进水城河的污水全部收集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补充水城河生态水量。改善水城河河流断面水质,经相关部门监测水城河河水水质已经从“劣Ⅴ”变为“地表Ⅳ”类。

项目技术工艺/装备简介

六盘水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10万吨/日,采用改良AAO +V型滤池+次氯酸钠消毒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处理后的出水部分通过中水回用泵房加压提升排入水城河上游作为生态补水,剩余部分直接排入水城河用于地表水补充排放。

一级为物理处理,主要去除污水中体积较大的漂浮物和无机砂粒,以保证后续工艺段设备设施的稳定运行。

二级处理为生物处理,采用改良AA/O生化池,利用预缺氧、厌氧、缺氧、好氧的条件,去除BOD、COD、N、P等污染物,经V型滤池混合、反应沉淀于一体的沙滤处理系统,进一步去除COD、SS、P、N等作用。

出水采用次氯酸钠进行消毒。

剩余污泥在污泥脱水间进行板框挤压脱水,形成含水率低于60%的泥饼,泥饼转运至有处理固废资质的环保公司进行无害化处置。

(1)工艺/装备流程图

图片17.png


(2) 项目部分案列照片

图片18.jpg

编辑: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