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什么是螺旋缠绕修复技术?优势在哪儿

时间:2022-12-01 10:31

来源:安越新材料

评论(

  20世纪90年代,螺旋缠绕修复技术由澳洲人发明使用,后几经波折被日本一家公司收购。

  2000年左右,该工艺被引入国内,于厦门、杭州、北京、天津等地推广和实践。可以说它与原位固化法(CIPP)是同一时期进入中国,都属于非开挖整体修复工艺的一种。

  那么,螺旋缠绕为什么没有像CIPP一样流行?它适合怎样的施工条件?局限在哪儿?

  什么是螺旋缠绕?机械制螺旋缠绕(Mechanical Spiral Wound Lining),其基本原理是采用螺旋缠绕机将带状型材在旧管道内缠绕形成一条新的管道,并对新旧管之间的间隙进行注浆处理的管道修复方法。

  贵司主流的螺旋缠绕工艺是哪类?

当然是钢包塑PVC+钢片,缠绕方式采用固定式,特别适合800mm-2500mm大口径管道,不受恶劣施工条件影响,可带水施工。

  贵司缠绕的缝隙之间不漏水吗?

PVC型材的“T”型肋条、公母边缘锁扣设计有效加强材料的结构强度和所形成内衬管的密封性。当带状PVC型材被螺旋式缠绕时,边缘锁扣被啮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高强度、良好密封性的内衬管道。

  贵司螺旋缠绕符合国际标准吗?

螺旋缠绕修复工艺使用的PVC型材分国外进口与国内生产,我司的螺旋缠绕从型材到配件都是严格按照国际规范ISO 11296-7和ASTM F1697生产制造的。

  贵司螺旋缠绕的优点有哪些?

1、内壁光滑,摩阻小,排水能力强;2、缠绕管耐酸、碱、抗腐蚀,使用寿命长;3、超高强度:内衬新管按照独立结构管设计,能够独立承受外压,修复后的管道强度由内衬新管和注浆液组合而成;4、施工距离长:一次性可连续修复多个井距;5、施工速度快、工期短,DN1000管道每天修复可达200m;6、施工质量可靠:型材在工厂预制,现场施工时全机械物理咬合操作,质量不受人为、环境等因素影响,成型后的管道密闭性良好;

  如何挑选螺旋缠绕的型材类型?

在进行螺旋缠绕修复材料选择时,要根据管道的埋深、承载能力以及结构强度需求等,计算并选择与之匹配的型材和钢片。目前我司生产的螺旋缠绕PCV型材有三种类型:130-13-PVC1、130-23-PVC2和130-30-PVC3。其中,型号前面的数字代表的是带状PVC的宽度,后面的数字代表的是PVC型材上“T”型肋的高度。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内衬管外侧嵌套的钢圈厚度尺寸也可根据设计要求增加厚度,最高可达1.5mm。

  它适用于哪些特殊场景呢?

  相较于CIPP,内衬管的材料已加工成型,可接触水,因此它适合无法完全降水的管道;设备与材料的便携性,让它与大埋深的大管道更“般配”。缠绕过程简易迅速,使用设备较少,占道面积小,因此它更适用于路面交通压力大、场地有限的施工场景,可随时中断施工,进退自如。施工过程中,施工车辆可以停留在距离施工检查井较远的地方。远距离施工时,只需要将内衬管材料牵引到施工现场即可。

案例分享

  01广州市DN1200污水管螺旋缠绕内衬修复案例

  茂墩水库始建于1966年,至今已有51年之久,历史年化久远。输水涵管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管径DN1200、管长149m、1座进水塔,洪水位标高100.03m,管底水位标高77.66m,当汛期来临会对涵管造成22.37m的水压力,经现场摸查,发现管道内存在漏水、检修闸门漏水、腐蚀等局部缺陷。综合考虑,根据设计要求拟采用非开挖方式对管道进行修复,以保证污水管网系统正常运行。

image.png

  02厦门市DN1000污水管螺旋缠绕内衬修复案例

  本次工程范围内待修复管道全长为1151. 59米。根据管窥检测结果显示,本次管窥29个检查井,管窥长度为620m。出现结构性缺陷93个,其中三级、四级共66个,一级、二级共27个。功能性缺陷41个,其中三级、四级共29个,一级、二级共12个。厦门暴雨主要集中于6~8月。而本工程的施工时间在夏季,雨水较多,地下水位、潮水位相较其他时间较多。通过比较,机械制螺旋缠绕法可以带水作业施工,且可以随时中断施工。而本工程位于旅游区,交通复杂,且对安全性要求较高。经技术经济比较,综合考虑,整体采用机械制螺旋缠绕法内衬修复。

image.png

编辑:王媛媛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