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湖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详情:
关于印发《湖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各市州生态环境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农业农村局、能源局:
《湖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已经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湖南省生态环境厅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湖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湖南省交通运输厅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
湖南省能源局
2022年12月20日
湖南省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决策部署,协同推进减污、降碳、扩绿、增长,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根据《关于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的通知》(环综合〔2022〕42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25年,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基本形成;重点区域、重点领域结构优化调整和绿色低碳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减污降碳协同度有效提升。
到2030年,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提升,推动实现碳达峰目标;碳达峰与空气质量改善协同推进取得显著成效;水、土壤、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领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高。
二、加强源头管控
(一)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衔接国土空间规划分区和用途管制要求,将碳达峰碳中和要求纳入“三线一单”分区管控体系。强化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对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作用,落实以区域环境质量改善和碳达峰目标为导向的产业准入及退出清单制度。加大污染严重地区尤其是空气质量未达标地区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力度。(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加强生态环境准入管理。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强新建、扩建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项目准入管理,严格落实国家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三线一单”、环评审批、取水许可审批、节能审查、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污染物区域削减替代等要求。推动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企业改造升级。积极推进建材、化工、有色、铸造、印染、电镀、加工制造等产业集群提升改造,探索工业园区和企业集群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在规划环评和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评中开展二氧化碳排放评价试点。(省生态环境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水利厅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推动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统筹能源安全和绿色低碳发展,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规模,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鼓励开展水电增容挖潜,积极争取省外“绿电”输入,谋划布局建设一批新型储能电站和抽水蓄能电站,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步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提高电网对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和调控能力。严控煤炭消费总量,科学布局大型清洁煤电,推进现役煤电机组节能升级和灵活性改造,因地制宜推行以电代煤、以气代煤,逐步减少直至禁止煤炭散烧。(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机关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快形成绿色生活方式。推行绿色、无纸化办公,推动绿色出行,鼓励公众降低私家车使用强度;鼓励绿色消费,积极引导采购使用绿色产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商场、绿色社区、绿色建筑等创建活动,形成崇尚绿色生活的社会氛围。(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机关事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突出重点领域
(五)推进工业领域协同增效。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持续开展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和绿色设计产品创建。严格实施“双超双有高耗能”企业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制定建材、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等重点行业“一行一策”清洁生产改造提升计划,鼓励企业开展自愿性清洁生产评价认证。水泥行业加快原燃料替代,石化行业加快推动减油增化,加快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加大电炉短流程工艺支持力度,建立规范有序的多元化废钢资源保障体系,力争到2025年,全省钢铁工业的废钢比达到30%。到2025年,全省再生有色金属产量达到110万吨以上。(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生态环境厅、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推进交通领域协同增效。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积极推进大宗货物和集装箱中长距离运输“公转铁”“公转水”。科学规划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网络,实施城乡高效配送专项行动、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工程。加快节能与新能源车发展,推动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积极推进LNG动力、电池动力、氢燃料等绿色智能船舶示范应用。到2025年,全省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达到50%左右。(省交通运输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生态环境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机关事务局、省能源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编辑:赵凡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