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畅谈未来 | 许国栋:如何看待海水淡化的成本?

时间:2024-09-13 13:45

来源:未来新水务

评论(

在《未来新水务发展报告——新海水淡化战略》中,我们写道:“海水淡化成本已接近传统供水价格。在此基础上,淡水有望摆脱自然禀赋限制,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产品。”“接近传统供水价格”是我们对于海水淡化的整体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比对。

在制约海水淡化大规模应用的众多因素中,成本是被提及最多的一种。我国所说的无限与自由,都需要建立在可接受价格的基础上。在《未来新水务发展报告——新海水淡化战略》中,我们写道:“海水淡化成本已接近传统供水价格。在此基础上,淡水有望摆脱自然禀赋限制,成为一种真正的工业产品。”

“接近传统供水价格”是我们对于海水淡化的整体判断。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比对。我们在讨论海水淡化成本时,也总是倾向于简化信息,对水面下的部分视而不见,这也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大众对于海水淡化的误解。因此,有必要将海淡成本这件事展开说说。

海淡成本是多少?——如果非要给个确切的数

我们知道,孤立地说水价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工程、规模、当地情况等各个因素都会影响成本。对于当前海水淡化已经达到的成本,实际上没有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统计数据,因为这种统计意义不大。如果非要说一个数,可以说,只要规模不是很小,海水淡化供水的价格基本在4-8元/吨的空间内,与传统供水价格的差距在0-3元/吨。

113_2_1726205499.png?wx_fmt=png&from=appmsg

从全球最新项目来看,海淡供水成本要更低一些。近期,国际上几个海淡项目的投标价格低至0.4-0.6美元,换算成人民币约为2-3元。最近计划建设的迪拜Hassyan海水淡化厂项目,刷新了全球最低投标价格——0.36536 美元/m³ ,合人民币2.6元。该项目总投资达8.48亿欧元,规模接近90万吨/日,由光伏提供运行能源。中国的山东电建三公司获得了该项目的EPC合同。

总体来看,我倾向于认为,现在海水淡化和传统水源在成本上其实已经没有实质性的区别。

价格应该怎么比?——如果加上传统水价中的遗漏项

当我们进行简单的数据对比时,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制水成本的认识,需要采用全生命周期的综合视角,不应单纯比较末端产品的价格。我们讨论的海水淡化价格,是指在新建海淡工程基础上,覆盖用户全成本、没有历史沉没成本的综合水价。而被用来对比的市政水价,则是边际供水价格。供水全流程涉及的水源地保护、历史基础设施、管网投资、二次供水等,这些成本并没有被完整计算在内。

根据《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城镇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水利工程供水价格管理办法》、《水利工程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等,城镇供水工程、水利工程涉及的供水价格,实行的是“准许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方法,定价成本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和运行维护费等。也就是说,供水企业投资的固定资产,且符合上述要求的成本,可以折算进水价。从规定办法中,可以发现传统供水价格计算中的遗漏项:

一是历史沉没成本。传统水源的价格,是基于长期以来整个社会在供水领域持续不断的资本及资产投入,早到古代的治水,近至建国后的大量水利投入,都是我们传统供水工作中的成本组成部分,但没有被计入水价。如建国初期北京斥资修建密云水库,但如今我们计算价格的时候,通常只算当期成本,潜意识认为密云水库的水是理所当然的。至于有些许关联的水资源费,落到实处的部分也有限。另一方面,我国早期城市供水基础设施多数由政府投资建设,包括水厂及管网,如果这些资产仍在政府手中,则也不能计入水价。

二是当期遗漏成本。如水源地保护成本,为了保证水质健康,沿海上游三五百公里的城市承担着高昂的水源涵养、污染控制、生态修复的成本,并牺牲需水量高或污染排放较多的产业发展潜能。这部分成本,由于与地方水司关联不紧密,一般是由政府拨付,不会在水价中体现。另一方面,我国城市(特别是高楼)普遍存在的二次供水,其成本是以二次供水公司和物业管理公司收取服务费为主,在水价中没有体现。

三是各类补贴的影响。根据《城镇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由于价格调整不到位导致供水企业难以达到准许收入的,当地人民政府应予以经济补偿;为发挥水务行业作为公用事业的保障性作用,支付水费能力不足的居民也享有一定程度的价格补贴。此外,水利工程成本在水价中反映也不够充分,如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综合水价为每立方米0.13元(含税),而实际吨水成本远超这一数字,这也是影响水价的一类补贴形式。

可以发现,如果算上历史沉没成本、各种遗漏成本以及各类补贴的影响,那么当前海水淡化的成本是明显低于传统供水的。因此,如果在简单的当期价格对比中,因为海淡成本高于传统水价就否定其可行性,是偏颇的。

如果我们对淡水资源的需求只是增加一点点,那么在过去历史成本的累积之上,我们自然会选择继续沿用旧模式;但如果我们的未来需求是大规模的增量,那么我们是要继续加大历史成本投入,还是改变认知,选择海水淡化?我觉得这个事情是可以讨论的。

趋势——下降的海淡成本与上升的传统水价

12

编辑:赵凡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