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轨道交通18号线为例,新西干线DN2200污水管线与该线路十字相交,该管道为单线过河带压倒虹管,与轨道交通最近的垂直距差仅1.5米,存在很大的风险。为确保两者安全,该项目实施了管线健康监测。监测内容除常规的运行状态(如液位、流量、淤积等)外,特殊的管道还有结构监测(如位移、沉降、变形、腐蚀、破损、水位、水压、噪声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对管道及轨道交通造成影响。当前,管网普遍面临老化和复杂环境挑战,特别是上海这样的超大城市,供排水管道常与地铁、建筑、桥梁、道路、河道等设施交错伴生,因此风险很大,管道的健康监测尤为重要。
除了管网数字化,系统的智慧管理同样关键。管网作为排水系统的核心,还要将防汛、水环境等问题纳入构建排水系统的长效动态监管体系,形成闭环的全流程动态监管,配套数字化管理手段,以实现排水系统的高效能运作。智慧管理的分享案例是,“厂、站、网”联合调度系统,该项目涉及53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污水处理厂、700多公里的管网及35个泵站的联动调度。实现了水厂、管网、泵站等多方资源的联动与联调,该项目于2021年获得国家水利部重点推广示范项目。实现了变“分散管理”为“一体化管理”、变“经验管理”为“数字精准调控”、变“事后紧急处置”为“事前仿真预警”的多项目标,大大降低了运行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确保了城市安全。
排水系统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数字化赋能
樊雪莲从以下两方面总结认为:
数字管网建设需要厂、站、网、河、户多要素统筹、多专业融合、多部门协同,还需要系统性的数字化管理手段,这是一个综合、复杂、庞大的工程,涉及到给排水、水处理、勘测、工程、GIS、模型、物联、仪器仪表和平台集成等诸多专业,需要更多的专家和企业共同协作、共同打造。
管控内容的数字化是基础、管控过程的智能化是重点。数字化赋能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实现系统的智能化管控,以外水入侵分析为例,通过旱天昼夜比、雨天晴雨比等数据的分析,结合AI的算法,自动生成报告,从而实现智能处置的目的。
综上所述,数字化赋能不光可以提高雨污水管网的收集能力、输送能力、提高污水处理达标能力,提高行业监管隐患识别能力,还可以增强雨污混接排查整治、污染溢流的控制、排水户长效动态监管、厂网站联合调度等方面的能力,最终实现城市排水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她最后引用小米雷军的话重申数字管网的深远意义:数字经济必将成为中国领先全球,率先打开第四次产业革命之门的钥匙,数字化转型事关水务事业高质量发展,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携手共创数字中国的美好未来!
编辑:赵利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