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日下午,清华大学环境工程系教授张晓健在水业高级技术论坛上,为大家介绍了近期在江苏无锡自来水事件及处理方式。他以生动幽默的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情形:5月28日下午开始,无锡市南泉水源地水质突然恶化,造成自来水带有严重臭味,已经失去除了消防和冲厕以外的全部使用功能,程度极为严重。居民的生活饮水和洗漱用水全部改用桶装水和瓶装水。当时水的颜色变成“黄绿色,淡黄色,水体发灰”,恶臭扑鼻,味道极大,水质比五级水更差。
张晓健说,事件发生后的29-31日,当地水厂已经采取了应对蓝藻水华的应急处理措施,即在取水口处同时投加粉末活性炭和高锰酸钾、水厂内提高混凝剂和消毒剂氯的投加量等应急处理措施,但效果不显著。为了解决这次危机事件,5月31日16时张晓健等三位专家到达无锡,6月1日建设部城建司张悦副司长、王欢副处长等赶到。经过专家们的连夜实验、分析,发现:本次无锡自来水嗅味问题的产生原因极为特殊,当时的说法是因太湖蓝藻水华造成。但是根据源水水质和臭味的味道,以及应急除藻措施除臭效果欠佳的情况,在到达无锡后专家们就初步判断出,产生此次无锡自来水臭味的物质,不是蓝藻水华时常见的藻的代谢产物,而是另一类致臭的含硫化合物,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由此确定应急处理技术的目标,不是传统的“除藻”,而主要是“除臭”。
根据已有研究结果,含硫的致嗅物质能够被氧化剂氧化分解,但基本上不被活性炭吸附,这就是当地前期应急处理措施效果不佳的原因。而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致嗅物质能够被活性炭吸附,却不易被氧化。因此,综合使用氧化和吸附技术,可以去除各类嗅味物质和其它污染物。对于综合使用,必须氧化剂在前,活性炭在后,后面的活性炭还有分解可能残余的氧化剂的功能。如果投加次序相反或同时投加,会因氧化剂与活性炭反应,产生相互抵消作用,效果反而不好。
专家组到达无锡后,随即在现场进行了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确定了试验方案。试验从19时开始,至6月1日早7:40,经一整夜的试验,取得了成功。采用所确定的应急除臭处理技术,在5月31日晚的恶劣水源水质条件下,应急处理后的水样无嗅无色,感官性状和常规指标良好,至少可以满足生活用水的要求。
当时,张教授等专家确定的除臭应急处理工艺,具体来说包括:在取水口处投加高锰酸钾,在输水过程中氧化可氧化的致嗅物质和污染物;再在水厂内投加粉末活性炭,吸附水中剩余的嗅味物质和可吸附污染物,并分解可能残余的高锰酸钾。高锰酸钾和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根据水源水质情况和运行工况进行调整,并逐步实现关键运行参数的在线实时检测和运行工况的动态调控。应急处理所增加的运行费用为0.20-0.35元/m3水(高锰酸钾投加量3-5mg/L,粉末活性炭投加量30-50mg/L)。
该应急处理技术通过单项处理技术的合理综合利用,强化了对嗅味物质和有毒污染物的去除,并避免因应急处理而产生新的污染问题,工艺合理,实施迅速,效果良好。采用应急除臭处理技术后,臭味问题立刻基本解决,自来水已经恢复到太湖水源自来水常有气味的种类和强度。
(中国水网 现场报道)
编辑:全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