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0日,虽然是冬天,但是阳光明媚。中国水网记者走进了清华大学的节能楼,对刚刚以第一名当选“绿色中国2007年度人物”的清华大学张晓健教授进行了采访。
对于能够在绿色中国2007年度人物评选中脱颖而出,张教授说,“我觉得非常光荣,这个荣誉应该属于我们团队,也属于整个水行业。它一方面反应了全国人民对环境保护、城市供水安全的极大关注。另一方面也反应出我国水污染形势的严峻局面,我国已进入了污染事故多发期,环境污染不仅仅威胁到了生态环境,而且直接威胁到人的健康和正常生活。”
这次绿色中国人物评选活动采取了全社会投票推选候选人的方式进行,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评选方式。候选人推选出来后采用了公众投票和专家评选相结合的方式,最后评选了9个奖项,张晓建教授最后以最高票数排在了9个当选人物的首位。张教授说,对于大家的推选他非常感动,但是没有想到最后能够高票当选。谈到获奖对他的影响,张教授说,荣誉更多的是一种激励和鞭策,它能使一个人做得更好。获奖让他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开始这些年应对水污染事件、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工作进行了全面的总结和回顾,也为下一步深化工作作准备。
张教授一再强调这次获奖是和他一起参加了数次应对松花江、无锡等水污染事件的建设部专家组的集体荣誉。对于无锡的水污染事件,他至今记忆犹新。除了专家组共同努力之外,无锡之所以能够很快恢复正常供水,离不开当地政府部门积极应对的态度,面对危机他们没有退缩,而且当地的各个部门,包括市政、自来水公司、环保、卫生部门等联合全力以赴,才能将负面影响降到了最低。
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和演员唐国强为张晓健教授颁奖
张教授提出,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是城市供水安全的里程碑。标志着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应对城市突发水污染事件,从原来的被动、临时、紧急寻找应对措施,转变为现在系统地、有准备地开展相应工作。虽然以前我国也有多次水污染事件威胁到城市供水安全,但是从松花江污染事件开始,城市供水安全问题才引起了全社会以及主管部门的极大关注。从2005年污染事件爆发之后,建设部组织开展了城市供水应对突发性污染应对技术的课题研究。该课题由建设部城建司委托清华大学开展,全国6家水厂共同参与。对各种水污染指标开展了详细的预案和应对技术开展系统的研究。到现在为止,100多项污染物中,80%的污染物已经有了应对技术。我国城市供水行业应对突发污染事件,能够打有准备之战。无锡的水污染事件能够这么快解决,也离不开这项研究所提供的基础。张教授还透露,这项研究工作在十一五国家重大水专项中会更加深入开展,包括技术体系、设施设备建设、应急调度、监测预警系统、应急预案及实施细则、物资保障系统等的研究。
张晓健教授发表获奖感言
对于研究工作的进展,张教授告诉中国水网记者,现在全国一些重要的水厂已建立了应急的设备设施,城市供水安全应急技术体系和参照样板已经具备。下一步在十一五期间,要在直辖市、省会城市等重点城市全面实施。现在正在结合各地的水质情况,对80多项水污染物应对技术进行深入细化、参数修正以及实施的阶段。这在国际上也属于首创,张教授介绍说,国际上,包括美国EPA开展的主要是单纯的定性研究。
现在,我国到了水污染事件多发、频发的阶段是不争事实。根据国家环保局统计,2006年我国就发生了160多起水污染事故。对此张晓健教授非常有信心,他说我们技术参数基本都有了,也有了很丰富的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如果再发生后类似松花江、无锡的水污染事件,用不着停水,就能够很快解决。而且,除了特别重大的污染事件需要国家部门参与外,大多数污染事件在专家的指导下当地就能得到解决。松花江事件之后,湖南湘潭发生的镉污染事件,就是通过技术指导当地技术人员自己解决的。
谈到我国目前的供水水质状况,张教授也充满了忧虑。他说,新国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按此标准,很多地方的供水水质目前还不能达标,即使达标也存在不能长期稳定达标的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正视。而且达标只是基本的要求,只是合格了,离优质有很大的差距。在国外,实际的供水水质是远远优于标准的。现在并不是没有技术手段、也不是没有经济能力,关键在于各地的认识上。他提出,公众的知情权很重要,它可以推动政府做很多事情。人民需要了解污染物的危害,需要了解对于污染物我们不是没有办法,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对于我国的供水现状,张晓健教授与国外进行了对比。一方面我国水源污染很严重,但是我们很多自来水厂还用的是传统工艺,而国外水源保护的很好,但是他们很多都用了深度处理工艺。为什么好的水源用深度处理,而差的水源用传统工艺,还有些地方说水质能够达到国际水平?让人产生质疑。
现在是整个水行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大家都在关注城市供水、饮用水安全。张教授对中国水网也寄予了厚望,他说,媒体的力量很重要。它不仅仅是技术交流的平台,也是全社会呼吁的平台,我们需要健康的水,安全的水!!(中国水网 武红霞)
编辑:武红霞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