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合肥供水各项指标达到一类水司2010年奋斗目标

时间:2008-06-16 11:47

来源:中国水网

评论(

中国水网讯,多年来,合肥供水集团不断推进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提升水质标准,提高服务压力,降低管网漏损率和综合电耗,提高水费回收率,实现了供水事业的跨越发展。

一、 水质检测将提前完成新国标要求 

合肥供水集团水质检测中心是安徽省唯一的国家级水质检测站,为积极贯彻执行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合肥供水集团新采购安装了价值近三百万元的大型仪器设备,建成高级生物实验室,今年7月1日开始比国家规定提前四年完成新国标要求的106项全项检测,保障市民用上安全优质的自来水。在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要求,2010年一类水司对要求的检测项目原则上要能自检,合肥供水集团作为二类水司目前已提前完成高级别要求。

二、水压稳定满足用户用水需求  

“水压稳、水量足”一直是合肥供水集团追求的目标。目前合肥的供水服务平均压力为0.35MPa,高于《规划》要求0.26—0.28MPa,为提高广大市民的生活水准创造了条件。2007年底合肥供水集团供水面积234平方公里,现有管网测压点25个,管网增压站6个,提前达到《规划》要求的每10平方公里至少设一个测压点的规定,并实现了自动记录,无线遥迅,月平均服务压力合格率大于 99.5%。

三、多管齐下保证产销差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合肥供水集团首先从制度上采取严格的管理措施,从技术上、管理上严格控制产销差率,从2004年开始采用C级水表,有效的防止了用水滴漏现象的发生;创立了一支素质高、技术好、奉献精神强的“夜游神”听漏班,配备先进的检测仪器,在夜深人静时游走在合肥的大街小巷,为1830公里的供水管道“听诊”,寻找漏点,同时对用户超过200户的居民小区加装二级计量水表,控制小区漏损等,大大降低了漏损率。合肥供水集团的产销差率已经连续两年控制在12%以下,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提前五年实现《规划》中提出的一类水司2010年12%的产销差奋斗目标。

四、多项措施并用把节能降耗落实到实处  

近年来,合肥供水集团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稳步推进节能降耗,通过将任务指标与管理责任制相结合进行定额考核,直接与奖罚挂钩,激发基层单位节能降耗的积极性和责任心;通过不断更新高能耗设备,同时加强运行设备管理,提高机泵设备运行效率;强化供水科学调度,在保证供水压力前提下进行优化调度。2007年提前达到《规划》要求的一类水司2010年奋斗目标400度/千m3.MPa,节能降耗工作取得很大进展,年节约电费近千万元。

五、提升服务承诺提高水费回收率 

合肥供水集团坚持“人为本、水为民”的企业宗旨,客户服务中心实行 “一站式”服务,方便用户;面向社会多次提升服务承诺:抢修接警后30分钟到达现场,直径500毫米以下管道24小时修复,直径600毫米以上的管道连续抢修,抢修到位及时率为100%。同时对供水水质、水压、窗口服务、抄表收费等八个方面内容作出承诺,受到用户一致好评;连续四年定期在《合肥晚报》上公布水质信息,此被市民评为2005年度合肥市“群众满意的十件事”之首;行风建设在市纠风办的抽样调查中名列全市第一。良好的服务换取了用户的理解和支持,2007年合肥供水集团水费回收率达99.24%,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近年来,合肥供水集团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依靠“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 推进供水管理、供水服务的快速前进,实现供水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水压稳定,水质优良,产销差低,配水单位电耗少,水费回收率高,各项综合指标达到国家一类水司2010年奋斗目标,为支持合肥城市大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基础设施保障,为优化省会投资环境提供有力的支撑,为构建和谐社会奉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中国水网 作者:合肥供水集团宣教处 吴薇 赵娟)

链接:建设部《城市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中把水司分成四类:一类水司为直辖市及最高日供水量(不包括工业用的系统,以下同)超过100万立方米/日的水司;二类为省会城市及供水量为50-90万立方米/日的水司;三类为10-49万立方米/日的水司;四类为小于10万立方米/日的水司。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