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市政公用事业改革问题出在哪里?

时间:2008-11-24 15:27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武红霞

评论(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的加速阶段。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主要建设者、经营者和看护人,市政公用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良机。但在改革的道路上,市政公用企业筚路蓝缕、饱受磨难,经常性挫折和少有的成功相交织。改革工作久推不动,国融大通总经理李智慧充满忧虑地对中国水网记者说。

为多个城市公用事业担任改制顾问,国融大通国际财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智慧对市政公用行业的改革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市政公用行业是传统行业中历史积弊较深、改革最慢的行业之一,其中有其一系列缘由。

冗员给市政公用企业造成了沉重负担

在岗人员多于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需要,冗员现象在市政公用行业十分普遍。李智慧举例说,新疆乌苏市供排水公司在改制前日供水量不足1万吨,职工却多达126人。冗员现象的形成,既有合理原因,也有不合理因素。前者如退转军人安置、职工子弟就业等;后者则主要是“领导安排”。在政企不分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很难逃脱这种“安排”。

李智慧说,冗员现象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问题:一是成本高。部分企业的人工成本已占总成本的50%以上,沦为“吃饭财务”;二是管理难。岗位不够、工作量不足导致“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现象;三是留人难。冗员大大摊薄了职工的人均收入,企业招人易、留人难;四是公众不满。地方公用企业在公众心目中普遍背负了服务差、效率低、价格高的恶名。

投资不足形成历史欠账

“城市供水、供热、燃气等公用事业,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公共工程,其投资主体应当是政府”,2008年4月,在北京市召开的公用事业发展论坛上,建设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表达了以上观点。

但是,地方政府对此确有苦衷,李智慧对其进行了分析。他说,首先,地方政府手中实在没钱。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财政上形成了“强中央、弱地方”的局面,地方政府在财源有限的情况下还要面对日益庞大、增幅超过GDP增幅的公务消费开支;其次,市政公用事业具有很强的“圣人无功”的特性,即:在发生突发事件时,人人都能切身感受到饮水等公用设施的重要性;而在安享太平时,人们就很难体会到“城市生命线工程”的确切涵义;再次,从投资和回报的比较来看,公用事业投资浩大而回收期漫长,本届政府的财政投入很难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地方公用事业的产值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很小,地方政府很难从中做出政绩来,地方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左右为难。

于是,出于以上种种考虑,城市政府面对公用事业投入,或者能拖就拖,可减则减,或者责成公用企业自行筹集资金,“自行消化”,或者通过产权转让来甩包袱,以“改制”之名将公用企业的产权卖出去,李智慧说。

价格调整机制尚未建立

产品定价机制,涉及公用行业的核心战略利益。在公用产品和服务定价方面引入市场机制,是当前公用行业面临的迫切的关键性课题。和竞争性产品的市场定价方式不同,由于受《价格法》的约束,公用产品的定价遇到了两个十分棘手的问题:一是成本监审制度尚未建立,消费者对公用企业的成本上涨持不信任态度。二是价格调整的步伐总是落后于市场的变化。

李智慧提出,供水企业经营成本变化的持续性、市场化和行政定价的迟缓性、滞后性之间的矛盾一直没有解决,这是影响供水企业经营状况、进而制约改革发展的根本问题所在。很多地方的供水企业近十年没有调整水价,有的地方虽然通过了听证会,但在政府批准环节又被一再拖延,等到实际执行时,成本已然再涨。难怪有位自来水公司经理感慨:“真是调价(产品)永远赶不上涨价(成本)快啊!”

与面临窘境的国有供水企业不同的是,外资水务企业从不担心物价上涨。李智慧分析,当前,历经两年多的物价持续上涨,国有供水行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已由过去不足2%下降为2008年的-1%以下,而外商依然维持了15%以上的收益率。外资盈利,不仅与他们进入我国水务领域的合作模式相关,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招商引资的政策条件下解决了产品定价的机制问题,而国有公用企业一直缺乏相应的政治资源。

除以上问题以外,李智慧还分析认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企业通过举债的方式“自筹”资金使市政公用行业普遍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由于部门分割带来的管理混乱,使水务产业链被人为割裂,供水企业在其中也深受其害。

“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是道家主张的治国境界,也是公用企业经营的显著特征。但是,李智慧说,公用事业一旦被政府当作经营城市的赚钱工具时,企业和市民的祸患就开始了。

编辑:张倩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