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崩塌”事件 也许只是个警告和开头

时间:2009-02-27 08:51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肖琼

评论(

事件回放:2009年2月16日下午4时左右,深圳市清水河下坪固体废弃物填埋场3号污泥坑发生管涌,大量的淤泥从地底喷涌而出,坡下的道路上被覆盖上厚厚的黑色污泥,空气中弥漫着沼气的味道。据目击者称,管涌发生时,几股黑色的喷泉冲天而起,像瀑布一样,喷射了七八米高,泥浆和污水沿着坡面流下,掩埋了污水处理场的道路,坡下一个正在施工的工地也被掩埋了。

  据悉,深圳市区内所有生活垃圾都在下坪场填埋,而这一事故发生主要原因是由于淤泥倒入填埋坑导致管涌,据了解,3号污泥坑已经启用有一年多时间,但是由于淤泥固化设施于2008年10月才建好投入使用,在此之前的淤泥都是直接倒入了填埋坑里,该垃圾填埋场的厂长介绍说,淤泥量到一定程度后,水头的压力承受不住便喷发了出来。
 
事件发生后,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大部分媒体在责怪相关部门的不做为,社会人士把此事上升到了危机事件,认为可能引发生态灾难。下坪场的“崩塌”事件确实是件大事,值得我们沉思,但是笔者认为,媒体在报道些事时,并没有意识到此事件发生的根本问题,那就是我国的垃圾、污泥的处理处置问题。如果不去解决根本问题,也许,下坪场的“崩塌”事件只是一个警告、一个开头,不去解决根本问题,全国范围的环保“崩塌”事件在未来的某天将会接踵而来。
 
针对此次事件,中国固废网记者也采访了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王伟教授。
 
1、解决污泥处理处置问题是重点
 
王伟教授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反映的是我国在污泥处理上的严重缺口。由于历史欠帐问题,我国各城市基本没有污泥处理的相关基础设施,使得污泥没有出路,而且,一直以来,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导致了污泥要么一扔了之,要么只能进入填埋场,环境危害、隐患由此而生,这也是此次事件发生的根本原因。
 
我国在污泥处理方面的欠帐太多,污泥在我国走了一条资源——隐患——难题之路,上世纪60年代,污泥量少(1978年全国污水厂的污泥泥饼产量不过150吨/日)、成分简单(主要来自生活污水),可简单处理作为农肥,当时污泥是资源;80年代,开始现代污水处理厂的建设,但未认识到污泥处置的必要性,资金、技术、土地等投入不足,污泥是隐患;近年来,大量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行,每天产生大量污泥,污泥成为难题。
 
王伟教授接着说,近年来,我国已认识到污泥问题的严重性,开始出台一些标准,这也是为防止问题的出现而采取的一些措施。但是,标准的可行性依然有很多争议。
 
2、60%脱水率可填埋 美好而又虚无
 
2008年7月1日起实施的《生活垃圾填埋场主要污染控制标准》中提出,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经处理后含水率小于60%,可以进入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理。记者也很怀疑,60%的脱水率就安全吗?
 
王伟教授指出,目前,我国污泥脱水率多数在80%左右,甚至低于此水平,达到60%的含水率这一目标,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而且,目前,国内的大多数污水处理厂并不具备达到这一标准的功能。
 
可见,60%的脱水率,也许是美好而又漫长的虚无。因为,我们无法用数据来证明60%这一标准就可行。
 
3、“崩塌”事件警示钟敲响 我们应该反省
 
2007年5月太湖爆发蓝藻,使得我们意识到了水污染的严重性,从国家层面上对水质标准要求严格化,这无疑是一种灾难政治,政府在出了事之后,开始认识对待,严肃治理,从这一点上来说,“崩塌”事件也许是好事,虽然代价有点大,但是,事情发生了,我们也要谨慎的等待问题,去解决问题,不是去责怪哪个人,哪个部门的事,而是应该从国家层面上引起注视。
 
诚如王伟教授所说,我们需要的是反省。此次事件的发生,更多暴露的是我国污泥处理处置的严重缺口,由于一些原因,导致我国对污泥处理的强度与速度远远不够。应加强技术、标准规范、政策等方面的建设,从国家层面上来解决问题。四万亿的投资拉动是好事,可是,我们不能为了凑够四万亿而花钱,只做暂时性的工程,只能埋下更大的隐患。
 
王伟最后还指出,垃圾填埋场在此次事件中有点冤枉。据了解,下坪场一直就其超负荷运行情况向政府反映过多次,虽然政府也在投资建设其它处理设施,但是其建成到运营要经历几年的时间,而在此期间,污泥问题无法解决,只能运去填埋场,最终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
 
而不管从哪方面来说,为了生存环境也好,为了城市发展也好,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好,污泥处理处置问题已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如何走污泥处理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各界的努力,更需要政府去做为。

编辑:肖琼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