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供水管网”这个词语经常出现网站、电视、报纸等诸多媒体的新闻报导中,从内容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某某地方加大管网改造力度,投资幅度之大令人咂舌——动辄几千万乃至数十亿;另一类则是某某地方领导刚刚为爆管事件道歉还不满十天,新的爆管事件又接踵而至,居民怨声载道、排队接水。
乍一看起来,似乎很合理,爆管了,掏钱改造很正常啊。可仔细一想,不对,为什么有了那么大的投入,爆管事件还频频发生呢?
按照当地主管部门的解释,不外乎是管道年久失修、资料不全、外力影响等等诸多理由,说白了就是无法预料何时何地的管道会漏水或爆管;改进和预防措施就是准备好应急预案——多配几辆应急供水车等,再就是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管网更新改造进度。
诚然,管线埋在地底下,看不见摸不着的,让水厂和主管部门大为头疼,漏水造成经济损失还不说,一旦爆管水漫金山,造成的社会影响不可小觑。
有的地方投入大量资金更新管网,可是过了几年,新换的管道还是会发生漏损;有的地方安装了地理信息系统甚至是在线检测系统,可是麻烦还是会产生。
为什么呢?拿地理信息系统来说,它是个死的东西,只是汇集了管网的地理信息资料。在线检测系统呢,虽然能够测出测点的相关参数,但是如果一旦某个测点压力偏低,按照正常的反应应该是想到可能会有漏损,甚至会发生爆管,碰到这个情况,该如何决策?关哪个阀门?是否需要启用备用管道?供水服务是否会中断?哪些地区会受影响?漏点会在什么地方?还是一筹莫展。
投入大量资金,还不能彻底解决问题,这该如何是好?
其实,对管网漏损控制,有更好的治标又治本的技术。总的来说,可分为三种,一是漏损的检测技术,二是漏损监测技术,三是决策支持系统。
漏损检测技术,是对已存在的漏损点进行快速定位,使用户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漏点,这样可以缩短修复时间,大大减少漏失水量带来的经济损失,又可以尽快开展有的放矢的现场维修、降低开挖成本。
漏损监测技术,是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漏损进行主动控制,告诉用户哪些地方最有可能发生漏损,并提供最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不会让用户对突发的事故感到措手不及。
决策支持系统,就是给管网建立模型,并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在线检测系统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决策支持系统。这个决策支持系统,不但能够对管网的现状作出准确评价和决策支持,制定应急预案,还能对未来的发展和规划提供模拟实现。
这些技术的在国外应用非常广泛,性价比很高。这种对技术软性投入的成本是对管网硬性投入的五分之一。
所以,对管网的投资,无论是改造还是新建,投入越多固然越好,但是钱一定要花在刀刃上,对技术的软性投入和对管网的硬性投入并重,这样才能既节省资金,又收效显著。
编辑:全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