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水价二十讲之七:水价之痛 不信任引发恶性循环

时间:2009-08-07 15:28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傅涛

评论(

编者按:水价调整升温,水质问题接二连三,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清华大学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傅涛博士应中国水网的邀请,撰写二十篇文章,以专业的底蕴,从公众的角度展示一下城市供水水价有关的困难与问题,本篇为第七篇。

之七:水价之痛 不信任引发恶性循环

作为供水行业经济管理的核心,水价对不同的关联者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涵义。对于城市政府来说,一方面通过综合考虑社会总体情况对水价调整进行控制,另一方面希望供水设施投资能够满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于企业来说,水价是体现产品(服务)价值的载体,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因此提高水价是他们的追求;对于公众来说,水价直接影响到日常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支出,为了尽量减少生活开支,降低水价是他们的希望。长期以来,政府、企业、公众各自从自身利益出发,对水价的调整持不同的观点,理顺三者关系一直是价格管理中的难题。

(1)自来水价格调整缓慢

正确协调政府、企业、公众三方关系,清晰划分政府与企业责任体系是水价调整的关键。现实中,虽然有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的指导,但是供水水价远远没有达到市场和企业的预期。

调研中发现,上海水价调整的很大部分并没有令自来水公司得到真正的收益,而绝大部分资金用于补贴原水工程,使自来水公司的积极性受到挫伤,增加了供水企业与政府的分歧。另外由于要保障低收入群体用水和稳定公众情绪,政府长年不调水价,据上海物价部门提供的数据,上海7年供水价格只增长了10%,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是每年增长7%。供水企业虽然承受巨大资金压力,仍然必须完成“政治任务”,与此同时,要提高水质和服务水平更是有心无力,企业运营陷入“低价低质”两难境地。2008年底,上海居民自来水价仅1.03元/吨,在全国36个大城市中居于后三位,水质保障水平可能也在后三位,与国际都市地位极不相称。

上海的情况在全国有一定普遍性,“低价低质”是全国供水行业的普遍问题。

但是水质压力不能成为调价的理由,价格管理办法只承认成本和收益,因此每次调价,供水企业必须拿成本说事,而成本的不公开和公众的不信任,约束了成本在调价中的作用。

(2)调价滞后

调价滞后也是影响供水价格的因素之一。水价调整不但受到包括通货膨胀率、CPI、政治因素等多方面的制约,而且往往要求契合“时机”,无形中增加调整障碍和难度。另外,调价程序过于繁冗,调整一次水价时间过长,从审核成本到组织召开听证会,再到当地政府研究,上级政府发改委部门审批,调研发现,水价调整时间普遍超过一年以上,有的甚至更长,往往完成一次调价,新的水价已经不能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新的调价又已开始。

(3)亏损加剧了成本失控

由于供水企业的价格直接受制于政府,企业运营和盈利状况普遍不佳,微利甚至亏损之下,企业经营者想方设法通过加大定价成本等方式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由此导致企业使用非正常的加速折旧等方式、利润向三产转移等,故意将成本“做”大。即使是在合法核算的情况下,企业也是尽可能采用设施快速折旧,将资金转移至资本公积,变为自有资金使用,使帐面显示为低利润或亏损,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大限度提高职工福利,加大成本,转移收益,使相当大一部分资金游离于成本监管之外。而用于提高服务、改善水质的投资则难以保障。

 

编辑:全新丽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