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1月25日召开的中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公布了2010年污染减排目标以及2009年污染减排完成情况。2010年中国二氧化硫排放量将力争比2009年再削减40万吨;化学需氧量减排在完成既定目标的基础上,力争再削减20万吨以上。
关于2010年的污染减排工作,周生贤表示,再接再厉,在确保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上争取更大成绩。”污染减排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硬抓手。二氧化硫减排任务提前一年完成,实现化学需氧量减排目标还有很大困难,各地减排进展还不平衡,一些地方离完成减排目标还有不小差距。绝不能有一丝一毫“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念头,一定要坚持到底才能取得完胜,必须进一步加大力度,在充分消化2010年新增排放量的基础上持续推进减排工作,全面完成减排任务。各地要切实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完不成任务的地区,严格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实行“区域限批”。各省(区、市)要将“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完成情况向国务院作出书面报告。
2009年,我国的污染减排工作面临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而根据环保部公布的最新成果,我们看到的是“污染减排”交出的一份合格的并且令人满意的答卷——我国首次实现了完成十一五进度要求。
对此,环保部总量司司长赵华林人表示,目前的减排效果得益于制度的创新。他表示,环保部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污染减排管理方略。
环境保护要参与国家宏观调控,要实现优化经济的三个转变,进入国家经济活动主战场,出路在于必须从基础下手:必须与煤炭消耗量挂钩,必须与GDP挂钩与城市化率挂钩。增量部分根据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科学的测算。
体现减排的效果关键看统计,为了保证统计的科学性,环保部门改变过去各地部门上报数据的办法,以地方GDP的增量乘以一个系数,得出增加的污染量,再看地方上污染物的是削减量,首次把GDP与COD捆绑起来,这样就真正地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了起来。
由于目前有些地方政府领导存在着错误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每每面临GDP与COD选择的时候,政府都选择前者,于是GDP便成了硬指标,而COD所代表的环境质量则是软指标甚至是没指标。这种错误的发展观、政绩观也是一些地方政府包庇、纵容污染现象屡屡发生的根本原因之一。
将GDP引入COD增量计算,实现了COD与GDP的动态平衡,GDP的上升必然会带来COD的上升,因此地方政府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的同时,必须也相应大范围的建造污水处理厂和各项先进的环保措施,更是有效促进环保先进设备和技术“物尽其用”,同时有效避免现有污水厂“晒太阳”的现象。
从而形成政绩与减排挂钩,构建了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对地方政府作了要统筹兼顾GDP和COD的明确要求。
此外,为了增加各地的减排动力,环保部门还对减排不积极的省份,提出预警等问责制度。赵华林称,2009年环保部向8个省份发了预警,随后部里的领导带队奔赴上述8省,并与主要领导进行约谈,指导和督促地方政府以推进减排工作。从目前来看,上述接到预警的省份,减排面貌已焕然一新。
一系列严格的考核问责引起了强烈反响,各地纷纷创新招数,河北出台减少污染物排放条例,河南出台水污染防治条例,山东等省对没有完成年度减排任务的市县主管领导给予行政记过或撤职处分,安徽、福建、江西、黑龙江等省对减排进展较慢的市县实行区域限批,解决了长期以来不能解决的环境问题。同时,为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奠定了基础。(中国水网)
编辑:姚森婧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