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能源过度开发之“罪”: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时间:2010-06-07 15:5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肖琼

评论(

经济发展与能源、环境之间所存在的尖锐矛盾,是目前以及未来很长时间内中国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周大地在清华大学所举办的学术沙龙上做了题为《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中国能源战略》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表示,我国目前面临能源过度消费、水资源短缺等严重问题,且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中国的能源市场面临重大调整。

经济发展依赖能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近年来能源消费增长迅速。根据数据资料表明,我国的煤炭消费量在过去8年间,年均增长1.8亿吨。我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煤炭生产国,世界上约40%的煤产量是来自中国生产的,排在第二位的国家——美国所生产的煤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
我国也是石油生产大国之一。近年来,我国的石油产量以年均2.1%的速度持续平稳增长。然而我国的石油消费量增速远高于国内石油产量增速。自2000年以来,我国的原油消费量平均年增速超7%。2009年,世界石油消费总量在下降,而我国石油消费量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速。我国的石油消费进口依存度已经高于53%。

近年来,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发展迅速,已成为继石油和煤炭后的世界第三大能源。根据数据资料,欧洲及北美的天然气消费量在6到7千亿立方米之间,而我国的天然气消费量还不到1千亿立方米。2000年到2008年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年均增速13.7%。周大地介绍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速虽快,但是基数少。天然气做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在我国还处在刚开始发展阶段。
我国的发电装机容量及电力消费量在近年来也进入了高速增长期。周大地介绍说,高峰期我国平均年增装机容量超1亿千瓦。曾有美国媒体报道说,中国每一个星期就建成一座百万千瓦级的电站。周大地不无风趣的说,实际上不至这个数,多的时候可能一星期能盖两座。根据相关数据,德国全国的装机容量约1.3亿千瓦,英国、法国每年的装机容量都不到1亿千瓦。可见,相比国际上其它国家,我国的电力消费存在过高的现象。

目前,我国的能源消费高速增长,本世纪以来,年均增速在8.9%。而全世界能源消费年均增速不到2%。截止到2009年,我国能源生产总量已经达到了28亿吨标煤,消费总量达到31亿吨标煤,是世界第一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能源消费总量的17%以上。煤炭占中国能源消费结构的70%。周大地说,2010年,我国将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为能源消费量第一的国家。且按现在的能源消费速度估算,到2020年,我国的能源消费将超过50亿吨标煤;2030年,会达到100亿吨标煤。而目前我国各种能源供应加在一起仅约40亿吨标煤。因此,中国以后对进口能源的依赖也会越来越大。

能源的巨大消耗,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由以上实实在在的数据来看, 我国以煤炭的高消耗为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了环境问题的持续恶化。如果靠现在这种增长方式,继续开发已经使用过度的能源、土地、环境等,中国的经济发展将难以持续。

能源过度开发之“罪”: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周大地介绍说,一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以能源的过度消耗、环境的恶化为代价。他表示,目前中国需要做的,不但是要研究环境如何治理,更应该研究如何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

目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是中国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周大地说,经济发展再也不能以环境的继续恶化甚至是长期得不到治理为代价。中国的环境问题也不仅仅是污染物问题,更应该关注到能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对人类生存环境的破坏。由于对能源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水资源的破坏已相当严重,很多地方已不适宜人类居住。中国还有很多地方连吃水都没有解决。如果继续保持这种经济发展方式,继续对能源过度开发,对环境进行破坏,中国人的生存条件将会越来越差。周大地严肃的说,水资源的短缺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大的障碍,甚至造成了人类的生存危机。

“十二五”应制定更积极的节能降耗指标

周大地表示,“十二五”期间,国家应该制定更积极的节能降耗指标。“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201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比2005年下降20%左右。由于“十一五”期间,国内产能的继续扩大,能源强度的持续加强,使得很多人都在怀疑20%的目标能否顺利完成。然而,周大地继续表示,如果20%的目标都达不到的话,中国已提了很久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就值得人沉思了。

针对目前发展低碳经济的概念,周大地说,发展低碳经济并不是扩大低碳产能,真正要解决的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重新设计消费模式和经济增长模式,已是摆在中国面前的一道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肖琼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