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中铁市政环境承建的国内最大应急水厂水下顶管双线贯通

时间:2025-04-02 11:12

来源:中国铁工投资

评论(

波光粼粼的梁子湖,水草摇曳,水鸟翩跹,湖岸草木葱郁。湖畔,一座承载着希望的应急水厂正悄然建设,初成规模;湖底,双排顶管延伸至湖心取水,为武汉江南区域勾勒出一幅安全与和谐共生的崭新蓝图。

3月29日,随着最后一节管道精准对接,由中国铁工投资旗下中铁市政环境公司承建的国内规模最大的应急水厂——武汉江南区域梁子湖应急水厂工程取得重大进展,水下双线顶管在湖底复杂地层中顶进1100米后顺利贯通,标志着我国在“多层多段不同地质”条件下的长距离顶管施工技术取得新突破,为梁子湖应急水厂一期工程7月底通水、8月底转运营保驾护航。

“地质迷宫” 中开道

在梁子湖国家级湿地保护区湖底,两条直径1.6米的取水管道以同井双线顶进方式,单趟顶进长度达550米,累计顶进1100米。顶进过程中项目团队先后克服“水下作业、有限空间、超长顶距、复杂地质”四重难题,穿越被称为“地质三明治”的复合地层:中风化岩层、半泥半岩和淤泥质土这三种截然不同的地质,由岸边向湖区纵深分布。项目经理曾明介绍:“风化岩层硬如野猪皮,半泥半岩多层结构仿佛‘五花肉’,淤泥质土又软似嫩豆腐,顶管机每前进150米左右都要切换一次适应不同地质的机头,施工难度极大,顶进过程中极易引发管道偏移、沉降或漂浮风险”。

image.png

▲梁子湖应急水厂项目水下顶管贯通

面对苛刻的地质条件,项目团队迎难而上,针对顶管机头进行技术创新改造,采用同一机头配置有“啃、磨、搅” 的“泥水平衡顶管机+智能纠偏”技术体系,配备高精度导向系统和实时监测设备,确保管道成功穿越各种复杂地层。针对岩土交界面易塌方问题,创新应用高分子聚合物泥浆护壁技术,有效稳定开挖面。施工期间,团队通过BIM建模动态模拟地质变化,优化顶进参数,实现双线管道轴线误差均小于3厘米,远超行业标准,最终成功将取水管道从取水泵房延伸至湖区,为梁子湖水厂顺利通水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豆腐块”上穿线

项目建设过程中更严峻的挑战是,单趟550米的长距离顶管施工,其难度远超常规顶管作业,对设备性能、导向精度和施工连续性提出极高要求。此外,施工需在湖区生态敏感区实施双管同步顶进,既要确保顶进管道的轴线精度,又要避免对水体造成扰动,保护湖区生态。“相当于在豆腐块上做双针微创手术”,现场技术负责人罗鑫坦言。

image.png

▲顶管工作井

在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下,项目团队全程贯彻“零污染、低扰动”理念,优化设计及施工组织,施工现场采用全封闭式操作工艺,避免泥浆外泄;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处理后循环利用,剩余泥浆通过改良后用于厂区回填,达到“零”排放,确保梁子湖水域生态安全。顶进路径避让了湖区珍稀水生植物密集区,并通过实时监测系统把控施工振动和噪音,最大限度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民生棋盘”里落子

专家认为,武汉市当前拥有多元化的取水水源体系,包括“两江、八河、两湖、七库”,其中长江与汉江承担着92%的取水重任,且水质优良,Ⅲ类及以上水质取水量占比高达99.7%。然而,高度依赖两江的水源结构也暴露了潜在的应急供水风险。一旦上游发生水污染事件,武汉市将面临严峻的供水挑战。因此,梁子湖应急水厂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在建设现场一侧的龙泉街道闵家湾湖边是江夏区覃庙水厂,兴建于2007年,日供水能力为2万吨。梁子湖应急水厂一期建好后将拆除覃庙水厂,并在此处建设二期工程,将实现新厂取代老厂的供水功能。

image.png

▲梁子湖水厂效果图

作为湖北省重点民生工程,梁子湖应急水厂建成后将构建武汉江南区域“一江一湖”双水源供水格局,使武昌、洪山等4个行政区彻底告别单一水源历史,将有效保障武汉长江以南区域660万人应急供水安全,相当于保障武汉一半的常住人口(1364.89 万人)的供水需求。应急供水规模50万吨每日,日常运营20万吨每日,通过接入“七厂连通”全市供水网络,使用湖心取水、双层滤膜工艺、AI 智慧水厂取水,可形成日调度百万吨级的优质水资源配置系统。武汉市水务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程投用后在应急情况下可提高应对单一水源污染等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大武昌供水安全。

目前,项目团队正进行管道清理防腐与取水头制作安装,预计今年主汛期前实现通水。这项凝聚技术创新与生态智慧的工程,为我国类似地质条件下长距离顶管施工提供了宝贵经验。

“致力美丽中国建设,服务人民美好生活。” 中国铁工投资匠心参与武汉梁子湖应急水厂项目建设,凭借技术实力突破多项难题,保障武汉江南区域供水安全,守护区域生态环境。近年来,中国铁工投资成员单位先后参与武汉北湖污水处理厂项目、武汉绣球山污水泵站及进出水管道项目、武汉黄家湖污水处理厂三期扩建项目、沙湖港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武汉湖滨泵站及出站管道项目等污水处理和生态保护类项目,为“大江大河大武汉”编织生态“防护网”,成为“两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践行者。

编辑:徐冰冰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