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2-06-20 09:24
来源: 绿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丽
这些认识都是基于科学道理的,问题就在于怎么取舍,怎么干。
有句扯淡的台词风靡一时:懂了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姑且不论你懂的很多是山寨道理,即使你懂的是真道理,和“过好这一生”也没有因果关系。
区别在哪儿呢?认识世界和触碰世界是完全不一样的概念。
就像在《火星救援》里,即使你懂得水的分子结构,即使你知道在哪里找到原料,你还是可能在造水的过程中被联氨炸死。
“干”,是工程思维的精髓。所谓工程思维,就是会干+肯干。
从国家层面现在实施的措施,仍然以雨污分流改造为主要解决手段,这些年国家现存的十多万公里的雨污合流管道一直没有多大变化,是因为这些设施基本都在城市中心,很难改动。
在这种情况下,合流制溢流污染如何解决是绕不过去的坎,如果强势进行分流改造,有投资力度问题,也会有一个时间问题,需要多少时间?
那么,能否通过海绵城市建设方式解决上述问题?国家前期示范30个海绵城市,平均每平方公里投资1~2个亿,全国海绵城市要达到40%建成区将是一个海量投资。
国际上是在排水体制基本解决80%的溢流问题之后,来搞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我国排水体制还没有解决基本问题,仅仅用海绵城市来减少75%到80%的溢流,这是不现实的。
王凯军教授说,在关注溢流污染的同时,其实还有一个问题被长期忽视了,那就是污水厂的进水浓度问题,通过对36个重点城市污水处理量、COD削减量及COD遗失率对比发现,36个重点城市中,22个城市COD漏失损率达到50%以上。
我国建成近五千座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能力1.93亿立方米/日,形成近万亿元的固定资产。根据国外经验完全合流制系统通过增加污水厂调蓄能力、采用一级强化处理等措施投资,与分流制改造投资需求,两者的投资的数量级大约是1:5~1:10。
一个中等城市海绵城市是百亿级投资,分流制改造是十亿级投资,而合流制末端改造投入是亿级的投资,对比发现,这三种投资序列最优的是合流制溢流末端处理方案。
系统论+还原论
工程思维的核心之一就是系统思维。《转向》一书写到:一个系统因其各个模块之间的关系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整体是不能通过单独分析各组成部分就能理解的。
《转向》说,模块化系统思维的一种特殊技巧是解构(把一个较大的系统打散成一个个模块)和重构(把这些模块重新组合起来)的功能性组合。
真正的工程思维,既要解构,也要重构。
王凯军老师认为,分析我国整个污水处理系统现状,面对城市接近100%的污水处理能力和国内严峻的溢流污染情况,分析污水处理普遍存在能力冗余(低COD)的国情,国内的解决思路应该不同于欧美国家一级或一级强化处理的思路,而是应该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城市污水基础设施。
这样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低反而是一个优势,从简单的污水处理设计原理可知,如果浓度降低了一倍,就意味着流量可以提高一倍。我们可以把坏事变成好事来解决溢流污染问题。
这时限制因素成为沉淀池,二沉池的能力提高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问题是如何通过加速沉淀助力污水处理厂三倍流量运行。
现状,产业界已经研发了一种纳米絮凝剂,加入后,5分钟就能达到不加药时污泥沉降30分钟的效果。所以,可以通过加药促进沉降,突破二沉池泥水分离瓶颈,就可以实现污水处理厂二级生化处理单元短期超负荷3倍运行。
无疑,污水处理厂三倍流量运行方式需要解决沉淀池限制问题,在沉淀上解决问题不仅仅只有加药一种方法,如果把问题留给企业,会有很多技术和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用好溢流污染治理的“胶带纸”
回到电影《火星救援》。男主角打算种土豆的时候,还没想明白怎么样弄到足够的水,算来算去都觉得不靠谱。那该怎么办呢?
他受够了不停地推算,与其颠来倒去地琢磨怎么弄到那250升水,还不如干点实际的,“就算它们现在既干燥又没用,我还是得想办法把这么一大坨土弄进栖息舱。”
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的是:不要因为一个无解的问题而耽搁另外一个有解的问题;先做能做的,别为缺失的板块烦恼。
别被看起来很严重的东西吓到,随时操起你手上有的家伙。
《火星救援》里两次救下主角性命的东西,是“胶带纸”。随手能用的东西,比虽然很厉害但不顺手或远水不解近渴的东西好100倍。
对于拥有“工程思维”的人来说,有效并且高效地解决问题排在首位,该用胶带纸的时候就用胶带纸。
解决溢流污染,还没有财力在每个城市建设绿色基础设施,没法同步海绵城市,那就使用污水处理厂的冗余来处理雨水,把已经建成的污水处理厂都用上啊,如果有不足,就想办法给它打补丁,贴胶带纸。
产业界已经做好了技术储备。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发、北京博泰至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清华大学产学研合作生产的NFSSS纳米絮凝剂,能够解决污水处理厂沉淀池限制,有效实现污泥快速沉降,为解决雨季溢流污染、原位提高处理规模提供了一种颠覆性的解决方案。
编辑: 李丹
E20环境平台合伙人 绿谷工作室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