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 正文

解决溢流污染,应该学学《火星救援》

时间: 2022-06-20 09:24

来源: 绿谷工作室

作者: 全新丽

环境问题的解决很难说终点在哪里。污水处理率眼看着已经到90%了,黑臭水体、流域水环境问题却依然存在;点上的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城市面源污染的问题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合流制溢流给污水处理厂、给城市管理者、给普通人的生活都来很大麻烦。本文参考电影《火星救援》里的工程思维(工程师思维),探讨这个棘手的环境问题。

目录

解决溢流污染,应该学学《火星救援》

溢流污染治理的结构、约束和取舍

不容置疑的使命

用科学干出生天

系统论+还原论

用好溢流污染治理的“胶带纸”

验证、测试、调整

环境问题的解决很难说终点在哪里。污水处理率眼看着已经到90%了,黑臭水体、流域水环境问题却依然存在;点上的问题处理得差不多了,城市面源污染的问题又成了人们关心的话题。

尤其是快到雨季、汛期的时候,许多水领域的专家常常脱口而出:合流制、分流制、雨水溢流污染、CSO等名词。

CSO是Combined Sewer Overflow的简写,翻译过来就是合流制排水系统溢流,用英文字母缩写表示,不仅简洁,而且看上去有点东西。毕竟,在环境人的印象里,能用英文字母表示的都是时髦概念。

确实以前人们都叫它合流制溢流,近几年来可能为了简洁,叫CSO的人也多了起来。不管叫什么,实质是不变的,它就是一种让人头疼的城市季节病,给污水处理厂、给城市管理者、给普通人的生活都来很大麻烦。

生态环境部也是未雨绸缪,今年在冬季就印发了《关于开展汛期污染强度分析推动解决突出水环境问题的通知》,要求各地因地制宜开展汛期污染强度监测分析。

看了不少资料后,我觉得,也许可以参考电影《火星救援》里的工程思维(工程师思维),解决这个棘手的环境问题。一位教育专家说:工程思维就是永远以资源有限、条件不足为前提,去实现现实世界的目标。

溢流污染治理的结构、约束和取舍

随着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率的大幅度提高,水环境治理难题走到了“深水区”——污水溢流带来的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水体污染的重要因素。

溢流污水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浊度大、组分复杂,雨季溢流造成的污染负荷所占比例会在短时段内成倍升高。在我国,“暴雨过后变黑臭”的现象普遍存在。

微信图片_20220620091517.png



一场暴雨后,清澈的小河变成了臭水沟

用生态环境部总工程师、水生态环境司司长张波的话说,就是:“一些地方雨水管网旱季‘藏污纳垢’,雨季‘零存整取’,一些地方城乡结合部存在垃圾随意倾倒现象,这就导致汛期污染比较严重。” 他说:黑臭水体治理有三个短板,其中之一就是“初期雨水污染严重”。

溢流污染的治理并非易事。由于涉及基础设施改造、排水体系管控、城市规划、产业导向等诸多方面,治理思路的确定,牵一发而动全身。

囿于要统筹考虑现有排水体制、财承空间、政策标准及产业成熟度,目前,国内对于溢流污染治理尚未形成具体思路及明确共识。

本科普文建议溢流污染治理参考《火星救援》,我们先看看工程师思维的属性。

《转向:用工程师思维解决商业难题》这本书里,说工程师思维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是在没有结构的情况下“预见”结构的能力。

作者认为,我们的世界依赖于结构。无论是无中生有,还是在已有的结构上类比、优化、模仿,预见结构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溢流污染的解决其实也没有现成的结构,无论是利用现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能力,还是建设调蓄池、CSO快速处理设施,或者搞绿色基础设施,大建海绵城市,都需要“预见”处理结构。

工程师思维的第二个基本特征是:在约束条件下进行设计。

因为工程学的目的和意义,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实际问题,所以必然受到“约束”。这里的约束,首先是科学规律的约束。还有时间约束,财力约束,拥有资源的约束,竞争的约束,人类行为的约束,等等。

溢流污染的解决,自然也受到种种“约束”,甚至时时让人感到无力、无解。

比如国内环保督察认为,昆明的分散式CSO控制设施排放不能达到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只要不符合标准,就会被督察,但套用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又不合理,那就需要单独的CSO标准或者雨水标准的制定。雨水标准的制定并没有时间点,但溢流污染治理达标确是每年都要考量的事。

有专家感叹:分散式处理不认可,污水处理厂内又不具备超量混合污水的处理能力,还要断面考核达标,这是“死结”啊。

这就关乎工程师思维的第三个特征,“取舍”,即经过深思熟虑后对解决方案和备选方案做出决断的能力。

资源和时间都是有限的,必须根据重点进行分配,要将弱目标从强目标中分离出来。在约束条件下,我们要学会取舍,以及进行“灰度认知+黑白决策”。取舍是一场可行性、可能性、期望与限制之间的拔河比赛。

编辑: 李丹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