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正文

王凯军分析污泥政策与技术的发展与瓶颈

时间:2013-09-14 08:33

来源:中国水网

作者:罗宇

评论(

《“十二五”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及再生利用设施建设规划》原文指出:“十二五”期间,全国规划建设城镇污泥处理处置规模518万吨/年。但如今“‘十二五’已经过半”,污泥处理处置的进程却没有如预期般进行,稳定化处理仍然不足,多数技术路线仍然存在争议,已经投产的项目也被多方质疑,造成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究竟是什么?

9月13日,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在2013(第五届)上海水业热点论坛”上以《我国污泥处理处置政策与技术的发展与瓶颈》为题进行了主题演讲,或许可以从中找到污泥处理处置产业的症结所在。


国家环境保护技术管理与评估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教授王凯军进行主题发言

政策基本明晰 两点争议悬而未决

从2000年到2002年两个对污泥产业极为重要的文件先后发布,分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 ,之后的几年间又有十余部有关污泥的政策、文件、标准、技术指南陆续发布。王凯军认为,我国有关污泥技术指南、标准已经基本健全,明确了污泥处理处置要以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为目标,最终将处理后的污泥弃置于自然环境中或进行再利用,达到长期稳定并对生态环境无不良影响消纳的目标。不过王凯军也指出,在技术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还存在一些悬而未决争论。

第一,污泥农用及土地利用问题。由于污泥农用涉及环保部、建设部、农业部,三个主管部门观点不同,因而目前现行的政策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王凯军介绍,在农用和土地利用问题上,为兼顾各方关切的问题,规定鼓励除农用外的污泥土地利用,限制的污泥农用。

第二,关于与煤掺烧相关政策的问题。王凯军介绍,污泥有关技术政策和最佳可行技术里头也讲鼓励进行协同焚烧,这造成很多的争论,特个别是有关部委提出生活垃圾含污泥焚烧可以适用补贴政策后,很多单位因此搞污泥发电,这引起了业界很大的争论。 

厌氧消化需要充分进行市场化

厌氧消化作为世界公认的优秀技术,在我国的污泥处理处置行业内却一直推广不力,对于其中原因王凯军也进行了分析与介绍。污泥厌氧消化并不是什么新技术,已有百年历史,粗略统计全世界有10万座以上的污水处理厂使用该技术处理污泥。王凯军介绍,我国已经基本掌握了厌氧消化的技术,大型消化池、卵形消化池技术已普遍使用,上海白龙港、武汉金晶潭均是亚洲最大项目(单体) ,另外高浓度厌氧发酵、新材料(设备)应用和水热等技术要求高的技术均已掌握。

不过在技术已经基本掌握的情况下,市政污泥处理领域的厌氧消化技术相对落后却是不争的事实。王凯军表示,运行稳定性差、项目管理水平低是市政污泥消化项目的现状。他指出,若想走出这一瓶颈,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才能拉动厌氧消化技术在污泥处理领域的发展。

污泥堆肥技术路线须要考虑物流链

回归土地已是业界公认的污泥的最终去处,因而污泥堆肥(农用)是不可回避的技术路线,但究竟如何将“堆出来的肥”送回土地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式。王凯军表示,对于污泥农用的方式,我国不可盲目学习欧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大约是900亩,我国大约是4.5亩,农耕方式完全不同,污泥肥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个物流链,包含污泥的储存、中转、分散等过程,如果没有这个物流链,污泥土地利用是一句空话。

另外针对污泥肥的推广,王凯军认为应当通过政府的采购推动产业的形成,通过制定一些供给型政策拉动污泥肥的市场需求。

最后王凯军总结道,污泥处理处置问题长期以来是政府职能部门和技术界集体缺位和失职造成的,必须把污泥处理处置作为污水处理的必备环节;另外还要加强标准的可操作性,让污泥稳定化考核简单化;最后还要避免市场的“劣币驱除良币的现象”,不要把污泥高干脱水作为最终的处置手段。


编辑:罗宇

  • 微信
  • QQ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相关新闻

网友评论 人参与 | 条评论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水网/中国固废网/中国大气网“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表、音频视频等,版权均属E20环境平台所有,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和作者。E20环境平台保留责任追究的权利。
媒体合作请联系:李女士 010-88480317

010-88480329

news@e20.com.cn

Copyright © 2000-2020 https://www.h2o-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网 版权所有